如何不是楊度願意看見的,中國,已經不能再打內戰了,袁世凱的威望也不能再遭到削弱了,這個時代的中國需要一位強人領導,袁世凱就是楊度心目中的那個強人,力挽狂瀾的強人,他的帝王之術只能在這個人身上實現,所以,袁世凱不能倒。
“難道是德國?”
不管楊度顧慮什麼,袁世凱卻轉起了心思。
德國是後起的列強,在華勢力最弱,但對華投資卻僅次於英國,為了爭奪中國的原料、市場,兩國的競爭是全方位的,德國早就看英國不順眼了,現在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擺明了是想大幹一場,所以,不排除德國有意扶持共和軍與日本對抗的企圖,日本是英國的盟國,長江流域又是英國勢力範圍,利用共和軍為德國火中取栗,倒是惠而不費的買賣。
袁世凱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就在最近幾天,作為共和軍的喉舌,《先鋒日報》正在大篇大篇的謳歌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歷史,歌頌德意志民族的國家意識,吹捧德國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只怕就連德國報紙也沒這麼無恥的自吹自擂過,這似乎可以看做趙北向德國靠攏的跡象。
實際上,英國公使朱爾典也有相同的擔心,湖北、四川向來被英國政府視為“遠東戰略的軟肋”,這裡山高皇帝遠,強大的英國海軍無法將主力戰艦派遣到這裡,而陸軍又因為各國的掣肘和歐洲的緊張局勢也不能大批抽調到這裡,可是偏偏湖北、四川是華中的腹心,控制了這裡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西南半壁,如果這裡出現一支強大的反英力量,無論如何都不是英國自己的力量可以解決的,如果放在以前,英國可以聯合其它列強實施聯合干涉,但是現在,卻因為歐洲兩個對立軍事集團的存在而變得不具有可操作性。
誰能保證共和軍反英立場的背後沒有德國的影子?
如果共和軍取得了德國的支援,將對北洋勢力造成嚴重威脅,對此,袁世凱不得不提高警惕,狐假虎威,仗著列強支援而上位,這就是他袁某人的官場秘訣,可不能叫別人學去。
但是要想靠攏德國,就必須疏遠英國,這確實很難抉擇,腳踩兩隻船似乎是不行的,魚與熊掌,兼得是妄想。
美國和德國與民國政府建交之後的第一件外交大事就是關於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的貸款權與修築權,袁世凱已派專人與兩國外交官進行了多次秘密會談,但始終拿不定主意,畢竟英國才是在華勢力最強的列強,而且日本是英國的盟國,距離中國之近,可以說夕發朝至,有這兩個國家看著,其它列強想跟袁世凱做幕後交易,其難度可想而知。
偏偏英國政府也隨機應變,宣佈正式對民國予以外交承認,這讓袁世凱更不好下決心投入美國和德國懷抱。
趙北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實力派,他完全可以不顧大局,但是袁世凱是堂堂的大總統,佔據著中樞的位置,就必須考慮到“大局”,要在列強之間玩平衡,這個難度也是可想而知,弄不好就成了風箱裡的耗子。
如果美國和德國立場鮮明的支援袁大總統解除趙北的職務倒也好了,可偏偏這兩國態度曖昧,顯然也打算做一回漁翁,看看在這場中樞與地方的鬥爭中哪一方更值得投資,在得到袁大總統給的實際好處之前,這兩個被協約國集團孤立的國家恐怕不會全力支援袁大總統打壓地方實力派。
但是給這兩個國家好處就意味著得罪協約國集團,得罪英國,英國當初可以扶持他袁某人上位,那麼也可以在今後趕他下臺,北洋集團固然是他袁某人的家天下,可是這個集團也絕非鐵板一塊,這個集團裡的能人太多,利益糾葛也太複雜,袁大總統固然是他們現在的共主,但是如果這個集團的利益因為袁大總統一意孤行而遭到威脅,他們未必就不會另外推舉一位值得信賴的共主。
官場如戲場,要想在這個戲場上唱好戲,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袁世凱胡思亂想的時候,薩鎮冰投帖求見。
自從離開艦隊之後,薩鎮冰就跑到了北方,袁世凱委了他一個總統府參議,叫他重建北洋水師學堂,但沒撥一個銅子的經費,純粹就是養閒人,薩鎮冰是滿腹怨言,整天往總統府跑,向袁世凱要經費,讓袁大總統很是頭疼。
“鼎銘,若你還是來要經費的,就免開尊口了,現在日本人叫嚷著要開戰,中樞哪裡有錢給你辦學堂?為了擴編北洋軍,我還在四處蒐羅經費呢。”袁世凱一見薩鎮冰,搶先訴苦。
但薩鎮冰卻不是來要經費的,鐵青著臉走到袁世凱跟前,用顫抖的手將一張電報紙遞了過去,說道:“剛才一名舊屬拍來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