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革命的潮流,並用技術手段拉近與軍事強國的距離,未來的世界戰爭舞臺上未必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無論對於歐洲國家而言,還是對於美洲國家而言,中國的軍隊將成為一支絕對不容忽視的力量,對於國際戰略格局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變數。
“拍報,詢問‘千里眼’,是否查明港口情況?”
黃鐘瑛站在艦橋上,拿著望遠鏡,看了眼幾海里之外的“千里眼”號,發現一架飛機正在軍艦附近的海面降落,顯然,它已帶回了偵察情報,於是便向身邊一名副官下達了命令。
然後,黃鐘瑛又舉起望遠鏡,仔細看了看那艘仍在“千里眼”號附近兜圈的日本二等巡洋艦“高千穗”號,而這時,他發現對方的一名海軍軍官也正站在露天艦橋上,舉著望遠鏡朝“海圻”號眺望,說不定也正看著黃司令呢。
黃鐘瑛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是駕駛班第十五屆學員,當時是1885年,中法戰爭剛剛結束,他沒能趕上馬尾海戰,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軍人的歸宿就在戰場,黃鐘瑛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耐心的等待的,在這期間,他先後在北洋水師的“靖遠”、“威遠”、“康濟”等軍艦上實習,並在威海衛劉公島槍炮學堂完成了深造,然後,他幸運而又不幸的趕上了中日甲午戰爭,而當時,他是北洋水師“濟遠”號防護巡洋艦的航海官。
作為豐島海戰以及隨後的大東溝海戰的親歷者,黃鐘瑛與日本海軍多次交手,對於這個厲害的對手,他從來不敢輕視。
昔日強大的北洋水師都敗於日本海軍之手,今日的中國海軍能不能在逆境中與日本海軍交手呢?
對此,黃鐘瑛憂心忡忡。
日本是島國,海軍是其生存的根本,也是其戰略的重點,而中國是陸上大國,陸軍才是生存根本,這種先天上的差距不是依靠一幫熱血的官兵就可以消除的,這個道理黃鐘瑛懂的,也正因此,他贊同總統的主張:在未來的海上衝突中,中國海軍只能出奇制勝。
第542章 膠州灣裡
中國與日本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利益衝突,在國家利益面前,這兩個國家在這個時代很難和平共處,這一點,不僅民國的大總統趙北是認同的,就連海軍第二分艦隊司令黃鐘瑛也是認同的。
兩人不約而同的都認為中日之間必有一場戰略決戰,在這場決戰中,如果中國戰敗,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日本壓制,如果日本戰敗,則日本政府制訂的那個“大陸政策”就會立刻完蛋,日本要想維持強國地位,要麼重新制訂國家戰略,要麼繼續與中國糾纏到底,日本何去何從,主動權並不單單握在某一個國家手中,但是如果中國軍隊能夠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的話,那麼,日本政府將會不得不承認它碰到了硬骨頭。
現在的中國陸軍建設已經取得令人讚歎的成績,這不僅僅表現在陸軍部隊的總兵力上,而且也表現在陸軍裝備的更新以及人員素質的提升上,相比海軍,中國的陸軍現在已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這是英國記者和美國記者的原話,更是現在的實際情況。
但是反觀海軍,仍舊是中國軍事力量的軟肋,陸軍強海軍弱,現在的中國,用英國記者和美國記者的話來講,就是“跛足的壯漢”,一旦跟人打起來,這海軍就會拖累全域性,甚至可能導致戰略上的失敗。
海軍當然明白自己的不足,但是他們對此只能望洋興嘆,海軍是絕對的技術軍種,不像陸軍,發了步槍、穿了軍裝,再訓練那麼半年,就可以成軍,海軍,沒有幾年的磨練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戰鬥力,即使磨練出了戰鬥力,可是跟那些已在海洋的驚濤駭浪中磨練了上百年、數十年的強國海軍一比,這差距是巨大的,不是僅靠一幫熱血的海軍官兵就可以消除的。
作為中國海軍的高階將領,黃鐘瑛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也正因此,他才極力贊同總統先生的戰略,那就是,在未來的海上衝突中,中國海軍必須出奇制勝,只有利用戰術上的優勢,才能消除戰略上的劣勢,縱然不能擊敗日本海軍,至少也要迫使日本海軍分出一部分力量對付這支毫不起眼的中國海軍艦隊。
出奇制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出奇制勝?怎樣出奇制勝?這都是困繞黃鐘瑛和中國海軍高層的難題,不是裝備幾架用來執行偵察任務的水上飛機就能矇混過去的,這需要全體官兵的智慧和勇氣,更需要軍事技術的長足進步。
“報告!‘千里眼’拍來電報,告之,青島港內之運輸船隊業已起錨,正以高速向膠州灣口駛去。”
一名副官走到黃鐘瑛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