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時期協助軍政府的革命衛隊保衛家園,維持鄉村社會秩序。
這種時候,“鋤社”又體現出了它的半軍事色彩,但更主要的,它現在仍是一個鄉村互助組織。
百姓們都在忙著迎接戰爭,至於戰爭的主角軍隊,更是滿負荷的運轉起來,沿著這條南北走向的京漢鐵路不停的調動,幾乎每天都能在鐵路線上看見疾馳的軍用列車。
伴著滾滾黑煙,又一列軍用列車出現在了豫南的曠野中,大馬力的火車頭拖帶著數十節沉重的車廂,平穩而堅定的向北方駛去。
站在守車的登車臺上,手扶被太陽曬得滾燙的鐵欄杆,蔣作賓極目遠眺,向那夏收過後的田間地頭望去,身邊站著他的參謀和副官。
這列軍列運載的是聯合陣線第十六師的部隊,一個步兵旅先遣團,目的地是汝寧府北部的西平縣,最高指揮官就是蔣作賓。
他們是去增援西平駐軍的,作為師長,蔣作賓率領先頭部隊走在最前頭。
作為一個在國外接受過系統軍事教育的高階軍官,蔣作賓有著對勝利的強烈渴望,何況,他今年才二十多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此次增援西平,也是他第一次指揮整建制的正規部隊進行作戰,他本能的想在此次戰役中贏得勝利。
但是蔣作賓無法在西平獲得他的第一次正規作戰的勝利,因為聯合陣線總司令部向他下達的命令非常明確而乾脆:此戰只許敗,不許勝。
接到命令的一剎那,蔣作賓只覺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