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沒有說話,只是抬起頭,望了眼那高高的黃鶴樓。陶成章不愧是光復會首腦,眼光和魄力都是有的,看得也很準,知道袁世凱靠不住,但是,誰又能瞭解他趙北心中所想?袁世凱不上位,誰上位?同盟會還是光復會?他們固然是堅定的革命者,但誰能保證他們能幹得更好?如果他們乾得很好,贏得了民心,順應了時代潮流,那麼,還會有他趙北的位置嗎?這個時代的中國,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可以挽救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無論是同盟會還是光復會,他們的成員都不是穿越者,不能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也不能把握歷史的先機。
沒錯,同盟會和光復會或許可以按照他們的理念去治理這個國家,逐步將這個國家帶向文明與興盛,但問題在於,這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問題,它必須放到國際這個大背景中去,如果這個國家的決策者不能看到未來,不能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不能看到日本的“大陸政策”的話,他們就絕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僅靠理想是不能將這個國家帶向強盛的。
所以,趙北必須與其他人爭奪這個國家的領導權,而擁袁就是這個鬥爭的第一步。
趙北之所以擁戴袁世凱做總統,除了挑唆他與清室的內鬥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袁世凱暫時上位,然後再領導新勢力打倒這個舊勢力的代表。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光復會的陶會長和同盟會的孫先生就當不了大總統,只有把他們放在在野勢力一邊,他們才會將注意力放在袁世凱身上,而且,只要袁世凱一天不死,他們就要拉攏一切可以成為袁世凱敵人的人,而趙北就是一個合適的同盟者。
如果袁世凱上位,他肯定會“削藩”,這並不符合趙北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換了同盟會或光復會上位,他們也肯定會像袁世凱一樣“削藩”,所以,無論是哪一方上位,最終都會與趙北的利益發生衝突,但相比之下,還是袁世凱上位好一些,至少,趙北可以從歷史經驗中去判斷袁世凱的行為,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反之就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歷史上的同盟會和光復會從來也沒有主宰過這個國家。
扶持袁世凱上位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也是趙北迫使同盟會、光復會將袁世凱作為主要敵人的手段,趙北作為一個變數身處其間,無論哪一方,得他之助則勝,失他之助則敗,而他則可從中取得最大利益,所謂“左右逢源”指得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如果在鬥爭中那兩方能夠兩敗俱傷的話就更完美了。
所以,目前的情況下,削弱袁世凱是可以的,但不能將他打倒,因為那是一塊吸引火力的靶子,只要袁世凱佔據著中樞權力,在野反對派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袁世凱那邊,而趙北也就能夠專心發展自己的勢力。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歷史已經證明,袁世凱絕不會容忍任何新的政治理念,他的狐狸尾巴遲早會露出來,他必將舉起屠刀,揮向革命勢力,並將更多的人推到對立面去,到了那時,就是倒袁派揭竿而起的時候,誰又能保證那個舉著倒袁大旗的首領不是趙總司令?
趙北可以在某種範圍內接受新的政治理念,可以地方自治,可以設立議院,可以選舉民政長官……兩相比較,人們就能看出趙北比袁世凱更進步,何況,“紅花還需綠葉襯”,為了讓趙北成為那朵耀眼的“紅花”,只能委屈袁世凱做一下“綠葉”了,當“紅花”盛開的時候,就是“綠葉”黯然隱退的時候了。
這個時代的中國不是一場推翻帝制的革命就能夠拯救的,那只是革命的開始,戰爭的開始,這已經為歷史所證明,趙北所要做的就是將革命的領導權掌握住,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避免走彎路。
至於“總統制”還是“內閣制”,在趙北看來根本不成問題,歸根結底一句話:實力就是一切。
有實力,內閣也能變成軍事強人手裡的橡皮圖章,沒有實力,就算是皇帝也會變成實力派手裡的傀儡,在這一點上,趙北自問看得比同盟會、光復會更透徹,因為在歷史上,袁世凱就是一個看重實力、輕視制度的人,制度制約不了這個軍事強人,唯一能夠制約他的只有比他更強大的軍事存在。
所以,在趙北看來,此時與其在內閣制還是總統制的問題上為同盟會、光復會火中取栗,還不如向袁世凱賣好,做一筆政治交易,從袁世凱那裡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畢竟,袁世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中樞權力,某些事情如果能夠取得中樞的認可,做起來就更名正言順,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就是這個道理。
除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