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表明她沒有對普遍的恐慌屈服。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她後來還是離開了巴黎?她不想聽到這個問題。她的“機械師”參了軍,只好在最後時刻另外僱了一名司機。司機拒絕開她的那輛羅爾斯汽車,把她帶到了自己的車上。逃難的人流裹脅著她到了波城,他在那裡遇到博伊,並被他迷住了(路易絲·德維爾莫蘭語)。她自己對這一時期是怎麼回憶的?她能記起的只是無法擺脫的無聊。停戰?貝當?法國曆史上最可怕的軍事大潰敗?所有這些,她一個字都沒有提起。她常去理髮店打發時間,她就是在理髮店裡遇到瑪麗一路易絲·布斯凱的。瑪麗一路易絲是一個典型的巴黎婦女,她生性活潑,有點滑稽,常常舉辦沙龍接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時髦人物。法國解放後,她成了美國一法國趕時髦的人的中心和正在形成的闊佬們的領頭人。當時她是《哈潑市場》在巴黎的代理人。科科要她把她帶回巴黎。瑪麗一路易絲還帶了一名女博士(名字我記不起了)。一位朋友為她搞到了一桶汽油。
——汽油味太重了,她說。
第一站是維希。晚餐在花園旅館。什麼時候?停戰後幾個星期。將軍曾在這家旅館用過餐,賴伐爾也是。起初,他們都在公共食堂吃飯,桌子上杯盆狼藉。科科說了些令人沮喪的細節:
“所有的人都喝著番棋,放聲大笑。一些女士戴著這麼大的帽子。我說;瞧,這裡的氣氛真熱烈。一位先生回過頭來盯著我說,您這是什麼意思,夫人?我回答說,我要說的是這裡的人都很快樂,太舒服了。他的妻子勸他別吱聲了。”
很難用極少的文字把這種充滿火藥味的氣氛重現出來。她們在哪裡過的夜?瑪麗一路易絲·布斯凱睡在一張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