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運動”3個阿拉伯語詞頭字母拼寫而成。1988年1月,“哈馬斯”一詞開始正式出現在伊斯蘭抵抗運動的各種公告中,稱呼逐漸流傳開來。
哈馬斯是一個宗教、政治合二為一的組織。從宗教上看,哈馬斯崇尚伊斯蘭傳統思想,信仰伊斯蘭教義和法則,主張扶助窮人,並且興辦慈善事業。在政治上,“哈馬斯”主張暴力鬥爭,以武力徹底解放從約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拒絕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
當然哈馬斯的這一切,在1988年8月,哈馬斯進行第一次公開行動,被世界所正式認知之前,都是秘密進行不為外人所知的。而李韋德之所以知道,當然因為當初正是他提供軍火給謝赫·艾哈邁德·亞辛的,今後哈馬斯的軍火提供自然也少不了他。
在這一年年末的中東,除了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成立以外,還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掩蓋了哈馬斯當時的秘密成立。或者說這件原本是偶然的事件,後來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是哈馬斯在背後所秘密推動的也說不定。
1987年12月28日,在以色列的佔領區加沙地帶,一輛以色列軍用卡車撞死了四名在加沙打工的巴勒斯坦民工,加沙地區1萬多名巴勒斯坦人上街遊行抗議。
這種抗議活動對於以色列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以色列啟用了其老方法:出動軍隊向遊行群眾開槍,逮捕領頭的抗議者,就可把抗議活動鎮壓下去。但這次以色列的老方法不靈驗了。以色列軍隊射殺了數名遊行抗議者,不但沒有起到威嚇作用,反而引起以色列佔領區各地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以色列當局逮捕抗議的領袖人物,可是抗議活動的領袖人物卻是越抓越多。此後的三年期間,以色列軍隊射殺了數千名巴勒斯坦抗議者,逮捕了數萬名巴勒斯坦人,但仍未把抗議活動鎮壓下去。
抗議活動的主力軍是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向以色列軍隊投擲石塊,因此這樣的抗議活動又被稱為“投石革命”。
當年這場“投石革命”帶給世界人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西方某著名媒體記者地電視攝像機前,一位巴勒斯坦少年拍著胸脯向以色列士兵喊叫:“向這裡開槍!”以色列士兵隨即開槍,少年倒在血泊下。但少年的死並沒有嚇倒他的同伴,更多巴勒斯坦少年站出來拍著胸脯向以色列士兵喊叫:“向這裡開槍!”面對這些不怕死的人,以色列當局感到措手無策。
1987年的“投石革命”開始後,巴勒斯坦問題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主體是以色列境外的巴勒斯坦難民,此後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成為抵抗運動的主導。在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都是具有合法以色列國籍的“以色列公民”,這與以色列境外的巴勒斯坦難民完全不同。
以色列當局開槍鎮壓自己國家的公民,在人權問題上引起世界輿論的廣泛批評,迫使以色列不得不考慮讓以色列境內加沙等巴勒斯坦人集聚地區“自治”,以解決日益深刻的國內巴勒斯坦人抗議問題。這也是後來阿以雙方達成巴勒斯坦人“自治”和平協議的重要契機。
不管怎樣,“投石革命”的發生,引發了以色列境內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長期廣泛的激烈矛盾,這對於哈馬斯組織的成立卻無疑是錦上添花。使得哈馬斯組織在成立的初期,正式成員便大約有了兩萬多人,成為在巴勒斯坦影響力和規模僅次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的第二大政治武裝力量。
對於以上的幾件事情,李韋德倒不是那麼感興趣。美蘇兩國銷燬和禁止兩國中程導彈條約的事情,對他的生意並沒有什麼影響。而哈馬斯的成立,從當初他出售軍火給亞辛時,就早已預料到了,所以也沒有什麼意外。至於“投石革命”的發生,只是讓李韋德未來在中東的軍火生意有可能擴大而已。李韋德所感興趣的,卻是在另外的事情上面。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在1987年年末的統計,世界近10年的軍火貿易總額以1987年為最高。1987年世界大型常規武器貿易總額約為398億美元。而如果根據美國軍備控制與裁軍署更為廣泛的統計(包括一切武器裝備),則1987年的世界軍貿總額約為560億美元。
這其中有一項資料,是李韋德最為感興趣的,那就是在中東地區的軍火貿易統計中,中國武器出口佔中東市場的比例在1987達到12的峰值,位於美蘇之後中東地區軍火銷售額排名第三的國家。
李韋德不得不驚訝於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