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2 / 4)

小說:霸秦 作者:開了

君要在咸陽建大城的訊息便不脛而走,從櫟陽傳到了咸陽,又從咸陽傳到了老國都雍城。簾,居住在雍城的屬於中低層次的世族們不幹了,當年老國君嬴師隰執意遷都櫟陽時,這些世族屬於那種怕死怕事型別的主兒,所以就沒跟著過去,結果後來便插不腳了。現在新君要建新國都,等於就是另起爐灶,這次要是再被擠在權力階層之外,只怕永遠只能龜縮在雍城這個開始衰敗的老國都當破落世族了。當即雍城的二等世族們也揣著金錢珠寶絹帛等等值價之物,跑去咸陽想要再分點殘湯剩水。這次最後地機會自然叫老甘龍抓好、抓牢了,甘冒乘勢便將咸亨、陽裡、咸陽三地地所有產業又轉手倒賣了出去,然後揣著鉅額的錢財跑去涇陽蹲守,看情況伺機而動。

當然,老甘龍也不是沒想過效仿吳氏辦點實業,可制磚地工藝簡單,卻指不定搶不過吳家,而泥灰和陶管的製作工藝又屬於陽穀之密,就說現在正在修建中的櫟陽下水管道系統所用的巨形陶管,便是從無敵建在櫟陽城外的陶管廠出產,而櫟陽城內任何一個陶匠見了之後,也都是齊聲驚歎自己根本就制不出這種牛逼的陶管。

對於咸陽的商戰,無敵當然是清楚地,不過此時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咸陽,而是完全放在了河西土地的清丈和釐定上。根據衛鞅通報來的粗略數目,整個河西的可耕作農地面積大約在二百八十萬畝,不過這裡說的畝可不是後世的畝。當時的秦國使用的是周制小畝,小畝和畝是戰國時期通行的一種畝制,春秋戰國之前通用周制,即六尺為一步,寬一步、長百步為一畝。進入春秋時期之後,牛耕和金屬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周畝顯得落後,各諸侯國紛紛擴大畝的面積,從寬一步、長一百步擴大到一百六十方步甚至二百四十方步,有的諸侯國乾脆將以往的五百小畝算作一畝。

也就是說秦國的通用畝制,也就是六尺乘以六百尺的大小,既現代的195。4平方米,不足現代一畝的三分之一,現代畝為每畝666。6個平方米。而無敵在陽穀的田畝,則是按照後世的田畝大小就行核算,方才能夠得到每畝六擔的高產。

丈量出土地之後,在土地的分配上無敵雖然是甩手教給衛鞅去搞,卻也得時刻關注。不過衛鞅這人也確實是一把搞內政的好手,短短不過十天時間,便整理出了整整三車竹簡的老兵分配名冊送來櫟陽存檔,這也就是說,田畝丈量出來不過十天,衛鞅便已經完成了十萬老兵的田畝釐定分配工作,只待名冊在櫟陽勾定歸宗存檔,便可以讓各地官吏按照國府核准的名冊為老兵們發放土地了。

至於給流民發放土地的事情卻又引發了不小的仕,就衛鞅報來的主要有三個情況:一個是有些流民舉家回流,可家中子女甚多,且其中成年者少,對每戶只能申領三丁三口不到十畝田地的政策抱有怨言。再一個是,一些鰥寡估,獨立成戶,獨丁獨口若是光分那點田地也養不活人。最後一個,便是近期有大量的所謂流民,竟是從秦西各地向河西遷徙,並且處處以老秦流民自詡,要求官府優先於魏國回流的流民給他們安置田地。

對於這三個問題,衛鞅提出的辦法不外是分家、閤家和勸反。也就是讓家中成員多的家**進行合理的分家立戶,再讓鰥寡估搭配成家,最後再將這些秦西來的流民全部勸反回原籍。

對於這個處置,無敵自然是不能認可的,給衛鞅的指示是:對於人口多的流民家**,不可強制讓其分家分戶,眼下大咸陽的建設即將啟動,很快國府會釐定出各類用工的薪金,然後在河西設立報名點讓家中人口多的來咸陽參與建設,這樣這些人口多的家**就可以有效分流,婦孺老弱可以在家務農,青壯出來打工賺錢。至於鰥寡估,也不可強行撮合,可讓其掛靠在家**人口組成條件合適的民戶負責贍養,由此該戶申領其田畝,並可適當減免該戶賦稅。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個孤寡老人,可以找一戶家中青壯多的人家負責贍養,而老人的兩畝田地便由這戶人家代為耕作。

而對於那些從秦西遷來的流民,則要仔細甄別,當真是貧苦百姓需和魏歸流民一視同仁好生安置,若是由各家老世族派來徵地鬧事,大咸陽的建設工地尚缺不少廉價的勞役,可適當地為這些人解決生計問題。

第一部隴西烽煙卷八征伐四野 第176章 河西之變

將衛鞅派去河西,讓他主理田地的清丈釐定分配工作,本就是無敵祭出的一塊試金石,看他是否當真能擔得大任。而對於此點,衛鞅又何嘗不是心知肚明,因此在抵達了作為此次河西清丈工作的行轅華山大營後,衛鞅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的工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