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第三階段)。
這就是說,這種轉變僅僅到達第二階段。
自我折磨和自我懲罰出自於一種虐待欲,但不是一種受虐狂;其主動的願望發生了變化,但還沒有轉變成被動的願望,而是轉變成一種反身的(折回的、反射的)中性願望。
至於施虐欲,由於本能除了有一個一般性目的之外(或二者結合為一體),還追求一個相當專門的目的;除了支配和統治目標之外,還要使之痛苦;所以就更為複雜。心理分析似乎想證明,這種施虐在本能對原來目的的追求中並不起什麼作用。舉例說,施虐的兒童並不注意它是否造成了痛苦,他們的目的不在這裡。
但是一旦施虐開始向受虐轉化,這種痛苦經驗就很快被我們當作一種被動的受虐性目的,因為我們有種種理由相信,這種痛苦的感受,也同其它不愉快的感受一樣,擴大為性的興奮,造成一種愉快的優勢,為了得到這種愉快,主體寧願經歷疼痛造成的不愉快。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疼痛的折磨被經驗為一種受虐性目的,就可以被轉化為一種施虐的情勢,產生出一種“施加痛苦”的施虐性目的。這種“施加痛苦”的活動也可以被主體經驗為一種向別人施加痛苦的施虐性愉快。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主體本身與承受痛苦的客體已達到認同。當然,不管出現哪種情況,都不能說痛苦本身是快樂的,真正快樂的是與之伴隨的性興奮,這在施虐者又是很容易達到的。
因此,由痛苦造成的這種性快樂乃是最為基本的受虐目的。當然,它還可以隨之轉變為施虐本能原來的目的。
為了完善我的闡述,我必須補充另一點,即同情不是施虐本能轉變的結果,而是與這種本能相對抗的“反應過程”的必然產物。
對另一組對立面的研究導致了另一種不同的、但又更簡單的結果。
這組對立面即上面所說的,視淫(觀看欲)同自我裸露欲(在正常語言裡被稱為偷看下流場面欲和裸體癖) 之間的對立。在這兒,我們仍然像上面那樣,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即1。“觀淫”作為一種直接指向外在物體的活動;2。放棄外在物體,觀淫本能轉向主體自身的某一部分,從而成為被動的,併為自己確立另一個目的——自身被觀看;3。形成一個新的主體,這個主體為了被觀看而展示(裸露)自身。毫無疑問,在這裡同樣是主動目的先於被動目的出現,視淫慾先於裸露欲出現。但它又與施虐欲中發生的事情有著重要的不同之處,即:我們可以在視淫本能中識認出一個比上述第一階段更早的階段。這就是說,視淫本能在其活動剛開始時,是一種朝向自身的性慾,它的確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主體自己的身體。
只是在後來,這種本能才透過比較,從這個目標轉向另一個人的身體(與之類似的身體),這就是上述第一個階段的開始。
這一初始階段之所以有意思,完全是因為它是以後產生的那組對立面中呈現的兩種情勢的發源地。
下面的圖表,可以作為對這種視淫本能的粗略說明。
這樣一種初始階段在施虐本能中是沒有的,因為施虐本能一開始時就直接指向一個外在的目標。雖然把這一階段視為兒童開始控制自己的四肢的階段,卻並非全無道理。
以剛才闡述的兩種本能為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看法,即:它們從主動向被動的反向轉變,以及它們向主體自身的回返、事實上根本或從來就未涉及本能所具備的全部推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說來,它的較早階段上的主動趨向,同較晚階段上的被動趨向總是並列存在的,儘管它們的變形極為強烈。因此,對於視淫本能的唯一正確描述乃是:它發展階段上的所有階段,包括它朝向自身的性慾,它的初視階段和它的最終的主動形式或被動形式,都是同時存在、一起發展的。如果我們的闡述不是基於本能發起的活動,而是基於本能的滿足機制,它的真實性就更為明顯。
()免費電子書下載
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更合理的方式對其作出思考與描述。例如:我們可以把每一本能的“生命”分裂成一系列“希望”(或盼望)。它們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但在它自身存在的一小段時間內,卻自始至終不變(同質)。各個“希望”之間的關係,恰似熔岩的連續性噴發。這樣一來,我們所能描繪的那種最早的和最原始的“本能噴發”實際上是以一種不變的形式存在著,根本就未經任何發展(成長),接下來的“希望”或許在一開始時經歷一次形式的變化,如從主動轉向被動,但自此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