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點能進來的,都有點門路和背景,來這裡大多是為了混資歷,跟天子套近乎,只等有朝一日出去做大官。凡是這樣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好表現,抓住一切機會在天子面前顯露自己。如果再說一個共同點,那是好嫉妒,人家表現好了,自己一定會上去踩一腳。曹操是個新手,當學究太嫩,想表現一時間還沒有資本,只能小心翼翼地幹工作,還得隨時提防別被人踩下去。
幸好同事裡有一個人伸出了溫暖的手,經常關照這個沒有經驗的新同事。這個人才華了得,品德高尚,深得靈帝信任。他,就是蔡邕。也許他出於厚道的人性,不想讓這個曾經棒殺過蹇碩叔父的年輕人稀裡糊塗地從這裡被擠出去吧。
總之,從現在起直到光和六年(183年),前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曹操一直擔任著議郎的職務。根據史料記載,曹操至少有三次重要的諫言。
第一次是曹操上書為陳蕃、竇武平反。陳、竇事件發生時靈帝尚年少,在曹節、王甫等宦官的操縱下,陳蕃、竇武被殺。曹操舊事重提,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因為主要當事人曹節仍然大權在握(另一個當事人王甫已在一次宦官內鬥中被誅殺)。這次上書的後果,是“靈帝不能用”。與上次棒殺蹇叔事件一樣,宦官陣營也沒有發起報復行動。
第二次是光和五年(182年)正月,這次諫言的起因是“謠言”,“謠”是民謠的意思。當時老百姓編了很多諷喻時事的順口溜,把一些貪官汙吏的醜事編進去到處流傳,這玩意兒的傳播速度一向很快,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事。
有些也傳到了宮裡,宮女、宦官也會了不少,靈帝聽到了很生氣,讓三公牽頭查一查,看看這些順口溜裡面說的事屬不屬實,都涉及到誰,並以此為線索往下挖,有犯罪行為的移送司法部門查處。
靈帝想查謠言本是件好事,但這種事一定要交給正直又敢碰硬的人去辦,否則不如不辦。靈帝交給三公,當時的三公是太尉許、司空張濟和司徒陳耽,其中許和張濟都仰宦官的鼻息,自己帶頭貪汙受賄,怎麼能把清查工作做好?
陳耽雖然正直,但孤掌難鳴,而且三公素以太尉為首席,司空居次,他頂多是三把手,說了不算。結果清查名單出來了,一共二十六人上榜,這些人都是清正廉潔、不肯與宦官合作的人,應該在這個名單上的反倒一個沒有。
陳耽出離憤怒了,他直接向靈帝上書,揭露事實真相,與陳耽同時上書的還有曹操,他認為三公拿出來的這個名單純粹是顛倒黑白,是“放鴟梟而囚鸞鳳”。
奏書“其言忠切”,靈帝終於被打動,開始懷疑三公報上來的名單。加上這時候有不少官員跑到宮門外上訪,反映清查活動弄虛作假。於是靈帝下令重查,調查結果,確實是把鸞鳳當成了鴟梟。
靈帝申斥了許和張濟等人,但也只是申斥而已。對於上了名單的這二十六個人,既然查實是有德有才之人,靈帝下詔全部徵為議郎。這樣,光和五年正月,曹操一下子就多了二十多個新同事。
第三件事還是發生在光和五年。這一年從春天開始,各種異常現象又不斷出現,包括旱災、火災以及神秘天文現象等,五行學說愛好者劉宏心裡又不禁發虛,於是再次召群臣問對。
對於天子的問題,大部分人都打了馬虎眼,說了些不知所云的話搪塞過關,只有曹操“爭諫”,但也沒有下文。
這讓曹操認識到,政治的衰敗已經很嚴重,靠他一個區區議郎改變不了任何事。而且,一再激怒宦官陣營,他終將成為這些政治群狼們打擊的目標。六百石的官位不足惜,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也無所謂,可要因此危及到父親以及整個曹家安危的話,曹操心裡還是充滿了顧忌。於是,曹操選擇了沉默。史載:“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曹操)知其不可匡正,遂不復言。”
這不是曹操的個性,但他現在必須這樣做。
【七、後宮裡浴血爭寵】
弘農郡楊氏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大族,他的代表人物楊震、楊秉父子以正直、剛毅、不屈不撓而著稱。這個家族日後還出了楊彪、楊修這些名人。他們在與宦官的鬥爭中樹立了名望,當楊秉以七十四歲的高齡去世後,群臣們一致推舉他的兒子楊賜為靈帝劉宏的老師,在華光殿講授《尚書》。
楊賜也是一個鬥士,視宦官為寇仇。當年,在華光殿聽楊賜講課的不止劉宏一個,至少還有另一個學生在座,他的名字叫何進,字遂高,光武帝劉秀的老家南陽郡人,屠戶出身,後來竟交上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