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決定親自北上,解救白馬之圍。這時候,荀攸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袁紹兵多勢盛,不宜強攻,只能智取。荀攸建議先置白馬於不顧,主力開赴延津,這裡是黃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給袁軍一種曹軍要從這裡渡河包抄黎陽的架勢,誘使袁軍主力向延津對岸一帶轉移,袁軍被調動後,再迅速轉進白馬。
這個建議的冒險性有兩個方面,一是袁紹看破曹軍的企圖,不分兵西進;二是袁軍雖然分兵,但他們兵力足夠多,既能迎擊延津之敵,又能加強白馬的攻勢。這兩種情況的結果都一樣:白馬丟失,曹軍大敗。
曹操認真考慮了荀攸的建議,他認為在敵強我弱的現實情況下,荀攸的建議值得嘗試,於是放棄親自馳援白馬的方案,轉而進軍延津。袁紹果然中招,將進攻白馬的一部分主力調往延津。
曹操看計策成功,便以張遼為主將組成一支輕騎兵,以閃電之勢急馳白馬。張遼領命,並請求讓關羽同行,曹操同意了。
關羽投降曹操後,與張遼、徐晃二人志趣相投,關係很好。他們三個人都是從敵方陣營歸降的,也許因為有共同的經歷,更容易談得來。曹操很欣賞關羽(壯羽為人),但是發現關羽好像沒有久留的打算,就讓張遼去摸摸關羽的底。
張遼說明意圖,關羽嘆道:“我知道曹公厚待我,然而我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能背叛他。我不會永遠留在這裡,但我會報答曹公以後再走。”張遼把關羽的話如實轉告曹操,曹操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關羽很有義氣。
據《傅子》一書說,關羽對張遼講了那一番話後,張遼心裡犯了嘀咕,原話轉告,怕曹操生氣殺了關羽,不如實轉告,又覺得對不起曹操對自己的信任。最後張遼還是如實說了。
在白馬前線的顏良,一直以為主戰場在百餘里之外的延津,沒有想到突然有一支勁旅向自己殺來,倉促應戰,結果打了敗仗。此戰關羽立下大功,親斬敵方主將顏良。
關羽力斬顏良,兌現了當初的承諾,曹操預感到關羽有可能走,立即對關羽給予厚賞,想留住他。但關羽去意已定,他把曹操賞賜給自己的東西全部封存起來,留下一封信,離開曹營找劉備去了。曹操手下人想追趕,曹操說:“他也是各為其主,不要追了。”
關羽在後世很受追捧,被稱為武聖,其實不是因為他的勇猛,而是由於他的為人做事。關羽的為人在此事上表現得很突出:不為利所動,所有的事都以義為先,做事很講究,即使離開,也讓人挑不出理來。
劉備此時已投靠袁紹,關羽剛殺了人家的大將,袁紹那邊恐怕正給顏良開追悼會呢,關羽偏偏敢在此時投奔。這就是關羽,心裡只想著義,其它的一概不多想。袁紹對跑過來的關羽既恨又愛,最後還是沒說什麼。
在關羽重新回到劉備身邊之前,一直在公孫瓚手下效力、公孫瓚失敗後下落不明的趙雲聽說劉備在袁紹這裡,也專程來投奔。劉備客居在袁紹這裡,手下的主要武將張飛、關羽、趙雲總算聚齊了。
曹操雖然解了白馬之圍,但自知袁紹的大軍隨後便到,於是決定從白馬撤軍。袁紹果然指揮主力渡河,對此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看法。
據《獻帝傳》記載,沮授建議不管白馬,拿下已經唾手可得的延津,憑藉這裡的渡口優勢,將主力源源不斷運過黃河,之後鞏固延津,使其作為一個戰略支撐點,進可以直取許縣,退可以從容撤回黃河以北。
沮授的話袁紹特別不愛聽,在袁紹看來此行壓根沒有戰敗撤回這樣的選項。同時,首戰即在白馬挫敗讓袁紹大失面子,在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袁紹非拿下白馬找回面子不可。
沮授站在黃河邊上嘆息說:“黃河啊黃河,我知道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於是以身體原因請辭。袁紹很生氣,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圖來統率。
曹操料定袁紹會命主力來攻白馬,他下令白馬軍民全部隨軍撤離,但向哪個方向撤退卻讓他頗費思量。
白馬屬兗州刺史部的東郡,沿黃河向東不遠就是另一個軍事要地濮陽,此時還在曹軍手中。再往東就是曹操在兗州刺史部的中心城市鄄城。
防守鄄城的是程昱,手下只有七百人。為了保證中路的安全,曹軍分散在各地的人馬已經儘可能地都抽調到中線。戰役開始前,曹操想給鄄城增派兩千人,程昱不同意,他說:“袁紹有十萬之眾,自以為所向無敵。現在看到鄄城的兵少,必然輕易不來進攻。如果增加人馬,他們就會認為不能不攻。”
程昱建議不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