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行列,是“省部級”幹部,“比二千石”可以視為“副部級”。
漢代的中郎將比較多,帶兵的中郎將一般來說比偏將、裨將還低,但比都尉高,相當於准將。但中郎將也並非都帶兵,五官中郎將就是不帶兵的中郎將,他帶的是郎官。
漢代的郎官是指宮內的低層級辦事人員,通常擔任天子的護衛陪從、在宮內官署值班等任務,宮裡的郎官大都歸光祿勳卿管理,分為五官郎、左中郎、右中郎,也稱為“三署郎”。東漢規定五十歲以上的郎官屬五官中郎將管理,五官中郎將下還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等,品秩從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
所以,一般情況下五官中郎將就是光祿勳卿屬下的老幹部管理處處長,管理一大群年齡五十歲以上的辦事員。
二十五歲的曹丕擔任這個通常由老同志擔任的職務只是個名義而已,他不用到許縣朝廷上班,下面也沒有五六十歲甚至年齡更高的老幹部們讓他管,他乾的活與這項職務原來的職責完全不挨邊。
曹丕擔任的這個職務權力很重,天子在他的任命詔書上做了兩項特別說明:允許他組建辦事機構,同時明確他是副丞相(置官屬,為丞相副)。漢代允許官級官員組建辦事機構叫“開府”,這個府一般稱為“幕府”,一旦有資格開府,就能自行聘用屬吏,但這項特權通常只有三公、大將軍這樣的高階官員才享有,其他人也要享受這個特遇,就叫“開府儀同三司”。到漢末,開府的條件逐漸放寬,李、郭汜、樊稠等人身為各種名號的將軍,也有開府的特權。
但是,五官中郎將這種副部級官員也開府,曹丕肯定開了先河,尤其把五官中郎將定位為副丞相,更是前無古人。
之前介紹過,丞相的設定與東漢實行的三公制完全不同,它借用的是西漢初年曾短暫實行過的政治體制,當時也有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與東漢司空、司徒、太尉互相平等不同,設丞相的三公制以丞相為首,丞相容易坐大,對皇權形成威脅,所以後來不再設丞相了。
與丞相同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度被認為是副丞相,協助丞相處理有關事務,許可權很大。把五官中郎將作為副丞相完全沒有先例可循,而且雙方品秩上的差距巨大,但這並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擔任五官中郎將的是曹丕。
此舉似乎可以解讀為曹操在確立繼承人方面的一種暗示,但曹丕還沒有來得及高興,緊接著曹操又頒佈了另一項命令讓他不安起來。
曹操在讓曹丕設定自己官署的同時,也允許其他被封侯的兒子都設定官署,為此他還頒佈了《高選諸子掾屬令》,這項命令如今只儲存有兩句:“遂以邢平原侯家丞。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曹操選邢為曹植的家丞,僅從這兩句也能看出來,曹操對給兒子們選屬吏十分重視,要求的標準很嚴。
設定官署就是“開府”,以前五官中郎將沒有這個特權,諸侯也沒有,曹操讓幾個兒子都“開府”,不是想替兒子攬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鍛鍊他們的才幹,同時對他們進行考察。
這樣,曹操有六七個二十歲左右的兒子各自設定了自己的官署,曹丕設定的官署稱為五官中郎將府,曹植等人設定的官署稱為某某侯府,曹操為他們選配的官吏都是精兵強將。
先後在五官中郎將府任職的有涼茂、邴原、蘇林、徐幹、盧毓、劉、郭淮等,先後在平原侯府任職的有剛才提到的邢以及劉楨、應、丘儉、司馬孚等。
邴原是知名的大儒,徐幹、應、劉楨同為建安七子之一,盧毓是大學者盧植的兒子,涼茂、蘇林、劉都知名於當世,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八達”之一,郭淮和丘儉日後都成為曹魏的著名將領,郭淮長期在西部地區執掌兵權,丘儉在淮南手握重兵。
邴原早年曾逃難到遼東郡,他在那裡講學,名重一時。回到內地後被曹操聘為司空府處長(司空掾),後轉入丞相府任職。曹操很敬重邴原,認為他學問好、人品也好。曹衝去世後曹操曾向邴原提出兩家剛剛逝去的一對兒女合葬,算是冥婚,但遭到邴原的拒絕,曹操非但不生氣,反而對邴原這種不慕權勢的品行更加稱讚。
曹操每次征伐,常把邴原和張範留下,讓他們輔佐曹丕,同時叮囑曹丕多向他們二人請教。《三國志邴原傳》記載了一件事,說曹丕某次留守期間宴客,在酒席桌前提出了一道難題:當君王和父親都生命垂危之時,只有一丸藥可以救命,是救君王呢還是救父親(君父各有篤疾,為藥一丸,當救君邪?父邪)?
很多人為了討好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