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現在姑且就一時所想到的寫幾句給你看: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古詩,作者姓名佚
“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陶淵明《時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飲酒》
“目送飄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稽叔夜《送秀才從軍》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王摩詰《贈斐迪》。
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梁任公的《飲冰室文集》裡有一篇談“煙士披裡純”,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James:Talks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裡面有三篇談人生觀,關於靜趣都說得很透闢。可惜此時這兩部書都不在手邊,不能錄幾段出來給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圖書館裡去查閱。詹姆斯的《與教員學生談話》那三篇文章(最後三篇)尤其值得一讀,記得我從前讀這三篇文章,很受他感動。
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於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裡,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裡偶然偷閒,鬧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並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你有時大概也發生同樣感想罷?
眠食諸希珍重!
你的朋友 孟實
四、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
朋友:
第一信曾談到,孫中山先生知難行易的學說,和不讀書而空談革命的危險。這個問題有特別提出討論的必要,所以再拿它來和你商量商量。
你還記得葉楚傖先生的演講吧?他說,如今中國在學者只言學,在工者只言工,在什麼者只言什麼,結果弄得沒有一個在國言國的人,而國事之糟,遂無人過問。葉先生在這裡只主張在學者應言國,卻未明言在國亦必言學。惲代英先生更進一步說,中國從孔孟二先生以後,讀過二千幾百年的書,講過二千幾百年的道德,仍然無補國事,所以讀書講道德無用,一切青年都必須加入戰線去革命。這是一派的主張。
同時你也許見過前幾年的上海大同大學的章程,裡面有一條大書特書:“本校主張以讀書救國,凡好參加愛國運動者不必來!”這並不是大同大學的特有論調,凡遇學潮發生,你走到一個店鋪裡,或是坐在一個校務會議席上,你定會發見大家竊竊私語,引為深憂的都不外“學生不讀書,而好鬧事”一類的話。因為這是可以深憂的,教育部所以三令五申,“整頓學風!”這又是一派的主張。
葉惲諸先生們是替某黨宣傳的。你知道我無黨籍,而卻深信中國想達民治必經黨治。所以我如果批評葉惲二先生,非別有用意,乃責備賢者,他們在青年中物望所繫,出言不慎,便不免貽害無窮。比方葉先生的話就有許多語病。國家是人民組合體,在學者能言學,在工者能言工,在什麼者能言什麼,合而言之,就是在國言國。如今中國弊端就在在學者不言學,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拋棄分內事而空談愛國。結果學廢工弛,而國也就不能救好,這是顯然的事實。惲先生從中國歷史證明讀書無用,也頗令人懷疑。法國革命單是丹東、羅伯斯比爾的功勞,而盧梭、伏爾泰沒有影響嗎?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實現。辛亥革命還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這是大家應該承認的。
中國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誘勸人“類我類我”!比方我喜歡談國事,就藐視你讀書;你歡喜讀書,就藐視我談國事。其實單面鑼鼓打不成鬧臺戲。要撐起中國場面,也要生旦淨丑角俱全。我們對於鼓吹青年都拋開書本去談革命的人,固不敢贊同,而對於懸參與愛國運動為厲禁的學校也覺得未免矯枉過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