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不僅是一種號召,更是一種責任。為此我心裡一直沒有平靜—作為出身於“剝削家庭”的我,更應置身於階級鬥爭、路線鬥爭的風口浪尖之中,迎接革命的考驗,接受革命的洗禮,在運動中洗刷自己身上殘留的“剝削階級烙印”,使自己脫胎換骨,成為無產階級隊伍中的合格成員。
但是要我貿然站出來表明自己的觀點,我還沒有這種把握,更無這種勇氣。對兩派針鋒相對、雙方分別炮打火燒和堅決支援的張青山、王樹如,我只聽說他們是省裡的領導,其餘一概不知。在這場錯綜複雜的鬥爭中,我必須慎之又慎。儘管不斷有人用各種方式企圖試探我的觀點,但我守口如瓶,滴水不漏。人家在我面前旗幟鮮明地大談兩派的是是非非,我就以微笑和沉默來回應。我明白自己政治根基的脆弱,經不起丁點的差錯。我窺測著兩派的行為是非,分析兩派的政治動機,力求理據充分、準確無誤地判斷哪一派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真正代表,然後再以身相許。儘管我對堵路攔車,組織農民進城有些看法,對紅衛兵有所同情,但我必須找到權威的依據,有了絕對的把握才會挺身而出,表露心跡。
我一方面從《火線戰報》上了解全省路線鬥爭的形勢,一方面從《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中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