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知道蔣介石內心裡的真實想法,但可以從蔣介石此時的表情上看出他的情感裡是不平靜的。其實,蔣介石在這個時候來憑弔戴笠絕不是偶然的。在以往的政治生涯裡,每當一個重大事件來臨或是形勢發生轉折時,戴笠總是能以他特有的敏感,及時提供準確的情報,以便蔣介石作出切實的應變措施。現在戴笠已經沒有了,雖然蔣介石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是不復存在了,但還能有誰再為他做這一切呢?每當想到這些,蔣介石的心裡就會隱隱約約有一種歉疚和悔意。戴笠終身為蔣介石效盡犬馬之勞,卻在恐懼、不安和一再的失望中,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儘管國內的所有報紙輿論都說戴笠的死因是天氣引起的,但知道真實內情的蔣介石面對這樣的輿論還能說些什麼呢?
也許是為了安撫戴笠已死去的魂靈,憑弔完畢後,蔣介石決定親自為戴笠選一處安葬地。後因宋美齡的高跟皮鞋不適合走山路,蔣介石只好對陪同的毛人鳳說改日再說。果然半個月後,蔣介石隻身在毛人鳳和沈醉的陪同下來到了靈谷寺的後山。在一個有水塘的山勢旁,蔣介石對毛人鳳說:“我看這塊地方很好,前後左右都不錯,將來安葬時取子午向。”蔣介石說完,又要毛人鳳找人看看什麼時間下葬最適宜。蔣介石對戴笠的後事如此操心,使在場的軍統人員感動不已。
可誰會想到,戴笠最終是死在了蔣介石的手上呢?
在戴笠最後的那段時間裡,蔣介石為撤消軍統局逼著戴笠走向了反面。戴笠死後,國民黨內的許多人都以為此次軍統必垮無疑。可是誰都沒有想到,蔣介石一反原來的態度,不但決定要把軍統組織保留下來,而且當唐縱和毛人鳳建議把軍統局改為改為國防警察局隸屬內政部時,蔣介石仍然指示將軍統留在軍委會系統內。後來軍委員會改為國防部後,軍統局隨著改為保密局,但仍然掛靠國防部,這使國民黨內許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不過,蔣介石吸取了戴笠權重震主的教訓,在保留軍統局原結構的同時,對原軍統人員進行了大規模的縮編,特別是人事上進行了大範圍的調動,並撤消了在抗戰中成立的許多公開機構。就在蔣介石對軍統組織進行改組和縮編的時候,軍統內部也為奪取保密局首領的位置而激烈地爭鬥著。以鄭介民為首的廣東派,集中了一批廣東籍、留學蘇聯的、國防部二廳工作出身的特務;以唐縱為首的湖南派,則集中了一批湖南籍及留學歐洲的特務;以毛人鳳為首的則集中一批浙江籍的特務,三派之間是你死我活,相互不讓。從這三個派別看,廣東派職務最高,湖南派能力最強,浙江派人數最多。就實力來說,應該是三派勢均力敵,湖南派略微佔上風。但是三派鬥爭的結果,卻是鄭介民和唐縱先後被毛人鳳擊敗,保密局逐漸成了毛人鳳的天下。
當然,這與戴笠已無關係。
戴笠死後,蔣介石曾對人說:戴笠“生也為國家,死也為國家”。為此,蔣介石多次示意時任教育部長的陳立夫,要發動一些文化、教育、法律界的名人,寫幾幅輓聯來悼死撫生,以提高戴笠的身份。為此,陳立夫利用一些名流聚會時,向大家提出了給戴笠送輓聯的事。在場的名流們雖然感到欽命不敢違,但想到戴笠其人的黑暗一生,如何能歌功頌德?假使照實寫來,豈不有違蔣介石的初衷,很有可能是引火燒身自找麻煩。想來想去,一個個相互推諉。這時,國民黨元老張群,素知在場的章士釗先生與杜月笙交誼不淺,與戴笠也有很多交往,於是極力推薦章士釗主筆。在眾人的一致附和下,章士釗先生自知已不好推辭,稍加思索後,一揮而就:
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
章士釗廖廖數十字,入木三分地刻劃了戴笠一生的特點。章老先生的這幅輓聯,作為本書《戴笠死亡之謎》的結束語也是非常貼切的。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