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應令李運昌、楊國夫兩部堅守山海關、綏中線,節節抗擊,消耗疲憊敵人,而令黃梁兩部從冷口,界嶺口分路隱蔽開至錦州、錦西、興城三角地區,處於內線,休整部隊,恢復疲勞,補充槍彈,熟悉地理民情,創造戰場,演習夜戰。俟敵進至綏中地區或興城地區,業已疲勞消耗至相當程度,我則集中最大兵力,計黃克誠三萬五千,梁興初七千,楊國夫七千,李運昌、沙克,在盤山錦州至山海關一帶者至少兩萬(新部隊可以參戰作輔助兵力)共約七萬人,於有利的時間地點,由林或羅⑻親去指揮,舉行反攻,分作幾次戰鬥,再次殲滅其二、三個師,最後全部殲滅三個軍,即能從戰略上解決問題,冀東已編成兩個野戰旅,可調至山海關、綏中、興城之線的西面山地隱蔽集結,於正面主力決戰時,從側面切斷敵軍後路。總之從內線作戰著眼,此種方針最為有利,你們是否同意,仍望考慮電覆。
毛澤東
11,15在延安的毛澤東,分析得頭頭是道,而且決心、氣魄很大--“一戰解決問題”。
可情勢變了。
山海關失守後,13軍和52軍主力,憑藉精良裝備,炮空優勢和初戰銳氣,長驅直入,向錦州疾進。11月19日佔領綏中後,即與黃梁兩部平行前進,而使在錦州、錦西、興城地區創造戰場的預想,成為黃粱一夢。
即使山海關還能堅守幾天,黃梁兩部能提前趕到指定地域,這個計劃也是很難實現的。
因為打大仗的大前提,即在宏觀上對敵情我情的分析、判斷,是不可靠的,不準確的。
“爆發戶”與“七無”先闖進關東的部隊,能夠吹氣兒似的膨大起來,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
東北人當了14年亡國奴,吃橡子麵和配給的發黴的苞米麵。吃大米是“經濟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