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雪白血紅 作者:溜溜

3師和1師從錦西后撤途中,都打了幾仗。

先是在舊門,是遭遇戰。1師和52軍拼起了刺刀。邊打邊撤,撤到高橋附近又打一仗。兩仗雙方各有傷亡。第三仗是撤出錦州後,12月1日,在錦州義縣間一個小鎮上下齊臺,由林彪指揮1師和3師7旅打的。

戴著助聽器的梁必業老人說,1師指揮所設在一個光禿禿的山頭上,他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前方主攻團指揮所,也有幾個人在用望遠鏡觀察。

仔細看,認出其中一個是林彪。梁興初不信:林師長怎麼跑咱們前邊去了?

看準了,趕緊說:快,向前轉移。

在後來有名的大窪戰鬥中,林彪指揮所距前沿就1裡左右,他就站那兒觀察指揮。71軍潰兵跑旁邊村子裡,林彪讓警衛員去抓。

此前在開原阻擊新1軍,林彪乾脆跑到7旅前沿陣地去了。季中權和參謀處人員勸他別跑得太遠,他不理睬,一定要親眼看看這個“天下第一軍”。炮彈從頭上“嗖嗖”掠過。季中權從未見過這陣勢,不覺中把腦袋伸到工事外面去了。林彪伸手按下:小季,要打死的呀。

從錦西撤退到四平保衛戰結束,林彪經常跑到前邊去,目地只有一個:知己知彼。

上下齊臺那仗的印象是:敵人火力強,不好打;自己隊形太密集,易傷亡,而且是一面推。

於是,撤退路上,這位“撤退將軍”腦子裡車軲轆般轉來轉去的那些問題中,就增加了兩個內容:“一點兩面”,“三三制”。

第九章“最後一戰”

“獨霸東北”之後的口號,叫作“最後一戰”。

喊得和“獨霸東北”一樣響。

口號是什麼?口號是為了達到一定目地,完成某項任務,而提出的具有強烈感召力量和鼓動作用的一句話,一個正確的口號,簡潔明瞭的語言中蘊蓄的思想,是非常豐富而深刻的。

站在八十年代的峰巔上回顧歷史,我們在中國歷史程序的任何一個階段中,都能找到一些代表那個階段的口號。凡是口號比較正確的階段,革命和建設都比較成功、順利。反之則反之。而一個正確的口號,來源於對局勢和前途的客觀的、冷靜的、不帶一點虛妄的科學分析和判斷,即順應了歷史的規律和潮流。反之亦反之。提出並執行正確的口號,需要天才、意志、信念、勇氣和幹勁。

識別並抵制錯誤的口號,尤其需要天才和勇氣。

黑土地“萬花筒”

1945年8月25日,中央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提出,日本投降後,“我全民族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主,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輸入者注:此處原有一個“⒀”,顯然不對,故刪去。)毛澤東在延安和重慶曾多次講過類似的話。1946年1月10日,在以毛澤東名義頒佈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防止國內軍事衝突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中國和平民主新階段即將從此開始。”⒁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也都講過同樣的話。

“文化大革命”中,“和平民主新階段”被視為“投降主義路線”大加殺伐,並把它的版權歸屬於劉少奇。這並不奇怪。如果“叛徒、特務、內奸、工賊”這四頂每頂都如泰山壓頂般的帽子,不是給了劉少奇,而是戴到別的什麼人頭上,也是同樣下場。

“獨霸東北”和“最後一戰”,都源自“和平民主新階段”。

確實,“八·一五”後,中國歷史的一個階段已經結束,一個新階段正在開始。

但不是“和平民主新階段”。

是戰爭,還是和平?

優勢在敵,還是在我?

應立足於大城市,還是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農村和中小城市去?

今天,這一切早已沒有什麼謎底了。但在當時,一個個問號就像一道道溝壑,縱橫在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

杜聿明兩個軍就把林彪逼得一路後退,後面還一窩蜂般跟進著五個軍。

優勢在誰,應該說是明確的。加上蘇軍決意把大城市交給國民黨,共產黨唯一的出路就剩下了農村和中小城市。這也應該是明白的。可由於大前提是“和平民主新階段”,認識並實行這一切,也就困難重重了。

1945年12月5日3時,彭真和羅榮桓發出一封電報:軍委並林、程、高、陳:⒂㈠根據塔斯社一日馬帥⒃談話來判斷:第一,瀋陽以南我可以繼續放手,第二蔣頑接收瀋陽,長春,似仍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