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3 / 4)

小說:雪白血紅 作者:溜溜

的國民黨軍隊。走了那麼遠,就是那麼一股勁兒,真有股王牌軍的氣勢。

這是軍人對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的讚歎。

沿途百姓則驚呼:過兵啦!

“八。一五”後,兵來兵往,槍響炮轟,老百姓已經見怪不怪,成了生活中一個重要內容了。但這次,8縱、9縱等部隊過去後,人們覺出非同尋常,是要“開大仗火”了。所剩不多的青壯年紛紛出逃,有的村子連老頭也剩不幾個了。

老百姓當然不知道,廖耀湘兵團所到之處,要實行蔣介石在豫魯曾經實行過的”三光政策“。當年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實行”三光政策”,如今該中國人對中國人進行”三光“了。舒適的美式吉普,顛箕不開廖耀湘緊皺的眉頭。黃褐色的塵埃中,他看不到出路在哪裡。而衛煌鐵嘴鋼牙,咬定”真理”,堅決“不變”,廖耀湘變了,不是變成出遼西,而是出營口。以營口為依託、經盤山向西打,進可攻,退可守,可謂一招好棋。他信誓旦旦:“出營口連一副行軍鍋都不會丟。”⑶。

變與不變,都不能改變蔣介石的決心。

不過,縣官不如現管。兵團司令廖耀湘,不動聲色地把蔣介石的錶針向自己回撥了。

10月2日就該出動,“研究研究”,10月12日還未全部集結完畢。

10月11日,先頭部隊攻佔彰武。15日,兵團主力仍在彰武。彰武臺門、新民以西徘徊。蔣介石連電催促,回答不是“橋樑未架好”,就是“正準備前進中”,兵團參謀長楊昆問:“我們為甚麼不趕快前進?”廖耀湘說:“我判斷不會出幾天,錦州就會被解決,那時我們就不要前進了,”⑷。

對於錦州決戰,不管林彪何時和怎樣想通的,一旦橫下心來,他就毫不猶豫,全力以赴地打下去。

廖耀湘恰恰相反。

東北人講“磨洋工”,廖耀湘是“磨蔣工”。

廖耀湘把蔣介石泡了,卻躲不過毛澤東的慧眼:“只要不怕切斷補給線,讓敵進佔彰武並非不利。目前數日,你們可以不受瀋陽援敵威脅,待錦州打得激烈時,彰武方面之敵回頭援錦,他已失去時間。”·浩浩蕩蕩,轟轟隆隆,廖耀湘兵團20天武裝大。

用黑土地上的話講,這叫“唬牌”的。

軍事智謀的第一個特徵,就是能夠區別哪些是能夠做到的,哪些是不能夠做到的。

錦州丟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二塊骨牌長春也倒了,國民黨在黑土地上要乾的事情,就只能是如何救出廖耀湘兵團了。

唯一條路,就是廖耀湘早已存心的走營口。

這正是毛澤東一直擔心,並再三提醒林彪的。

蔣介石卻依然堅持東西對進,會師大淩河,收復錦州。

這正是林彪和毛澤東所希望的。

衛立煌還是“以不變應萬變”,要廖耀湘退守瀋陽。

最高統帥向前拽,頂頭上司朝後拖,廖耀湘營口走不成。

杜聿明又被蔣介石召回黑土地。他本是街總統之命來做廖耀湘工作的,一研究,也認為走營口是上策。

廖耀湘又去找衛立煌。一番口舌,衛立煌最後也同意先力圖出營口,萬不得已時退瀋陽。兩人都認定共軍將回師東進。廖耀湘說:“無論實行退營口或退瀋陽哪一條方案,要緊的問題是爭取時間,必須立即行動或採取預備行動。”⑹。

當前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時,歷史確實存在著那麼一個瞬間,眼明手快,可以把後一塊骨牌抽脫出來。

“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詔。”衛立煌倘能當機立斷,廖耀湘兵團不能說一點救也沒有。可對於蔣介石出遼西頂得叮噹響的這條漢子,這一刻卻記起軍人的“天職”,要聽“天子之詔”了。正好,“天子”要他開會,於是又跑去北平“研究研究”起來。

一“研究”就是5天。

現在輪到廖耀湘體驗範漢傑臨覆滅前的滋味兒了。只是,這回在遼西大地上漫天攪動的黃褐色征塵,不再是虛張聲勢的“唬牌的”西進兵團,而是林彪急如星大的東進大軍了。

廖耀湘準備“獨斷專行”了:“只要能救出兵團主力,我就決定幹,個人的罪責,出去以後再說。”⑺。

其實,廖耀湘出遼西後徘徊、觀望,等待錦州“被解決”,已經是獨斷專行了。這當然有違軍人的天職。但在出營口這個問題上,一代名將廖耀湘的眼力,比所有人都高明。而蔣介石曾寄以厚望的衛立煌,這位當年的內戰和抗戰名將,無論其動機如同,在黑土地上的表現,都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