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有統攝六宮、約束妃嬪皇子的職能,一經發出,聖旨亦不能輕易反駁。順治十五年,皇帝為董鄂氏之故,以皇后禮節疏闕、侍奉太后不利為由停中宮箋表,一度著大臣商議廢皇后之事,後經孝莊多番周旋才得以重新啟用,廢后之事作罷,可見中宮箋表對於一位皇后的重要性。
為著不被御史彈劾,中宮箋表亦不能常用,然按例冬至、元旦、皇后千秋節三日,皇后有進中宮箋表之權。康熙八年苡蘭進宮後,逢冬至、元旦各省官員照例進皇后箋文,太皇太后卻裝糊塗明顯未提及中宮箋表之事,康熙也不想與自己皇瑪嬤再鬧出不愉快,也未馬上提及。此次皇后千秋,禮部侍郎上奏:皇后千秋時官員所進箋文,世祖皇帝時、未經齎進、無式可查,恭候上裁。也讓康熙再次想起中宮箋表之事不能再拖,否則苡蘭沒有這項權利,不能管理處罰後宮妃嬪,那中宮不過是個擺設,久之誰又能把這樣的皇后放在眼裡。
下朝之後,康熙前往慈寧宮,向孝莊行禮問安寒暄一陣後,商量著:“孫兒想著如今朝事初穩,等到九月秋高氣爽之際拜謁了孝陵,就奉皇瑪嬤和皇額娘回盛京祭拜,也見見蒙古的王公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