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①“談‘五一’大‘掃蕩’的史料情況”,載《河北黨史資料》,1993年第一期。②“關於華北駐屯軍檔案和資料”,(日)安井三吉著,載《檔案與北京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市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後記
寫這本書,我是有幾個沒想到的。
一是沒想到會去研究冀中的抗戰史。我是江蘇海門人,抗戰時期,(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地區,是敵我爭奪的一個焦點。原本是想寫寫家鄉抗日的事的。後來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300萬顆民族心》,正是反映這一地區的反“清鄉”鬥爭的。於是我只能轉而研究抗戰時期敵我鬥爭的另一個焦點:冀中。對這一選擇,我無怨無悔。
二是沒想到這書寫起來這麼難。沉下去後,即發現相關史料匱乏。我方的資料當然有一些,但偏偏在一些重大事件和關鍵問題上,卻又付之闕如;敵方的資料當然也有一些,但能夠看到的也實在太少。日本學者安井三吉先生調查了日本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和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等處所藏檔案,認為日華北駐屯軍的“檔案和資料還沒充分公開”,見所撰“關於華北駐屯軍檔案和資料”一文,載《檔案與北京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市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版。這可真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我還不算什麼“巧婦”。事情逼得我去加大采訪和實地考察的力度。後來常跟人說,並不是要趕什麼“口述歷史”的時髦,而是客觀情況逼得人這麼去做。不過這樣也好,等於是搶救了一大批史料。是冀中的老人們,是那場劫難的倖存者們,幫助我抹去了沉睡在歷史真相上的塵土。
三是沒想到這麼受教育。本來,人到中年,波瀾不驚;加之我所受的史學訓練,要求保持冷靜與理性的態度,少摻雜主觀的東西,以求弄清歷史事實。但作為一箇中國人,怎麼可能一點不動感情呢?當年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一次次刺激著我,氣噎填胸,寫不下去。多少次我放下筆,仰望朗朗星空,發出心底的吶喊:這是一段不能遺忘的歷史!
這一段歷史絕不能重演!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在“五一”反“掃蕩”鬥爭中英勇殉國的先烈們,永垂不朽!寫這本書,我要感謝許多人。
感謝呂正操同志、劉沙同志、史立德同志、白力行同志、劉秉彥同志、費國柱同志、高存信同志、孫毅同志、吳西同志、帥榮同志、成學俞同志、馬玉槐同志、黃樺同志、丁廷馨同志、馮佩之同志、呂品同志、武斌同志、李盾同志、管林同志、杜敬同志、肖寒同志、傅鐸同志、弓桐軒同志、冉淮舟同志、卓雄同志、張震寰同志、石豁同志、胡友孟同志、王炎同志、劉少華同志、田丹同志、劉燕瑾同志、李其煌同志、屈培壅同志、曹洪濤同志(以採訪先後為序)等冀中的老同志,沒有他們的幫助和回憶,這本書是寫不出來的。感謝中國人事出版社姚松柳先生、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魏樹寧先生在早期採訪時所給予的幫助,感謝解放軍石家莊陸軍學院、國防大學圖書館、軍事科學院圖書館、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定州市、保定市、石家莊市、衡水市及原冀中腹心區深(縣)、武(強)、饒(陽)、安(平)地區及肅寧、河間等縣黨史辦所給予的支援。沒有他們的幫助與支援,這本書也是很難完成的。
感謝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各位領導和編輯朱晉平先生,感謝關注此書出版的史略先生和張越先生,沒有他們的支援與鼓勵,這本書是難以和讀者見面的。
本書選用了一些歷史照片和歷史地圖,也一併向有關人士表示謝意。
最後,要感謝本書的每一位讀者。
作者2005年4月於首都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