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第六、八、九軍分割槽主力部隊回到中心區去,這裡怎麼又要求“主力部隊應儘快外轉”呢?難道說,冀中領導機關會在同一天發出兩份相互矛盾的指示嗎?或許有人會說:在這一天發出的電報指示,是針對六、八、九軍分割槽而言的,而對###等的口頭指示,是針對七軍分割槽而言的。但###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們首先就是去任河大地區,找八分割槽領導傳達這個指示,沒有找到,只好請八地委一位部長轉為傳達。這個歷史疑點應如何解釋?因無史料,只好暫且存疑。
5月16日至6月中旬:“剔抉清剿”(10)
據我們手頭的資料,在5月22日以後至5月底,冀中領導機構又發出了兩個指示:5月25日,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發出《反敵“清剿”的指示》,指出,我之中心任務在敵之“清剿”地區是反“清剿”、反抓捕、儲存力量;在外線是積極破壞襲擊敵重要點線並準備敵之再合圍“清剿”。“反清剿武裝鬥爭在內線主力軍應分散到排,甚至班,必要時穿便衣……外線主力軍,不是分散活動,而是集中一定兵力襲擊敵重要城鎮與交通線。”5月31日,冀中區黨委、軍區發出《關於堅持冀中區工作的指示》,指出:目前形勢之嚴重,非短時期所能開啟,因此我之方針,除不放棄一切可能與敵鬥爭外,必須盡一切可能儲存力量,以待時機。各主力部隊,應遠出敵後空隙地區,進行休整。
顯然,這兩個指示,在精神上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個指示雖也提到“在內線主力軍應分散到排,甚至班,必要時穿便衣,”但沒有提撤離中心區,轉至外線的事,分散活動
也好,穿上便衣也好,在內線的主力部隊還是應在當地堅持鬥爭。而後一個指示,則提出各主力部隊應轉至外線,到敵人後方,進行休整。
前後兩個指示,有如此大的不同,又與5月29日的兩件事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兩件事,一是在這一天接到八路軍總部電報,同意冀中領導機關透過冀南轉至安全地區的意見;二是八分割槽主力團23團一部在饒陽東西張崗村遭敵合圍,傷亡慘重,團長譚斌陣亡,僅政委姚國民率少數人突出合圍。
八路軍總部的態度,對冀中軍區領導人當然有很大影響,既然領導機關可以轉移至安全地方,下屬各軍分割槽、各部隊,當然也可轉移。至於23團遭受嚴重損失,也使冀中軍區領導人對敵情之嚴重有了一個新的估計。23團是八分割槽主力團,團長譚斌是紅軍幹部,如此堅強的部隊,如此堅強的幹部,被敵打垮,這在冀中部隊幾年歷史上,都是從未有過的。一次捕捉到這麼多八路軍正規軍,大概也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方文獻中曾專門記載了此事,當然不免有些歪曲:另外,在第二天即29日,步兵第163聯隊第11中隊在蠡縣東南約20公里西張崗附近,搜尋到敵軍約450名,予以猛烈攻擊,戰鬥結果敵遺屍245具,俘104人。
如果說,5月25日的指示還沒有明確提到主力部隊必須立刻外轉。那麼,6月4日,冀中軍區則明確指示,各主力部隊自擬路線,分別外轉,僅留下部分基幹團(即六連制小團)、地區隊等堅持鬥爭。11日,冀中軍區再次發出指示,督促主力部隊迅速外轉,補充的新戰士要隨走隨收,不要等待。21日和25日,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兩次發出《關於青紗帳時期工作指示》,25日的指示在21日的指示基礎上略有改動,但均要求主力部隊迅速外轉。25日的指示甚至說地區隊在必要時也可相機外轉。6月29日,七分割槽領導機關透過平漢路,到了路西行唐縣口頭鎮,同日,九分割槽領導機關也轉移到路西完縣賈各莊,都離開了冀中。然而,這些指示,對八分割槽領導機關來說,卻是遲了一步。
據當年在八分割槽電臺工作的老人回憶,在“五一”“掃蕩”期間,常德善、王遠音帶的電臺一直工作正常,未出差錯,為此還得到過分割槽首長的表揚。
如此說來,上面提到的冀中領導機關發出的各次指示,包括5月21、22日發出的要求主力部隊返回中心區的指示及6月4日發出的主力外轉,僅留下基幹團、地區隊堅持鬥爭的指示,八分割槽領導機構應該是都收到了。不過,收到指示是一回事,是否執行,則又是一回事。據說,有的軍分割槽領導就不願執行冀中軍區5月21、22日主力部隊返回中心區的指示,覺得那樣部隊肯定會被日本人打散。
以常德善的鬥爭經驗和精明幹練,他肯定會看出返回中心區凶多吉少。但不知為什麼,6月初,常德善、王遠音卻率23團二營,再次從任河大地區進入八分割槽的中心區河間、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