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01-19
自夏啟立國以來,中原朝廷便形成了一股上行下效之風。
歡迎來到閱讀至魏晉前隋則尤甚,這一點大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皇帝陛下和右相大人都出面作保,說李都尉水漫九曲之事無可厚非,大夥兒又何必去觸那個黴頭,揪住仁義二字不放呢?
仁義這個東西,大夥心裡都清楚,無外乎是朝廷勾勒出枷鎖百姓的條框,說它有它便有,說它無它就無。讀的多了,對這些東西也就看的清了,水至清則無魚,心中明白的事情又何必把它都抖摟出來?
“陛下,臣附議!”
檢校尚右僕射、御史大夫崔圓本就對李林甫唯命是從,值此良機自是高聲附和。
“李相所言甚是,臣亦附議!”
“臣附議!”
“臣”
三公三師、六部尚侍郎、九寺五監的主官,但凡大唐朝廷的臉面人物頃刻間變了調子,對李都尉的英雄壯舉讚歎起來,看這急切的架勢,恨不得連名上奏替李都尉討要一個郡王。
李括只覺心中苦笑,李林甫權力之盛已至於斯,這大唐朝廷的半臂山河怕是被他收了去。
抬頭看了眼身旁的楊釗,少年不禁感慨。楊釗雖已官至御史中丞,楊家的勢力在長安也如日中天,但楊氏一門短期內顯然還無法與門生遍及朝野的李林甫抗衡。不管論及心胸城府還是個人魄力,市井出身的楊釗顯然與李林甫不在一個水準線上。雖然李括佩服楊釗的仗義執言,但有時候朝政之爭不是義氣二字可以平服的。
端坐御案後的李隆基得意的點了點頭,雖然滿朝公卿頃刻轉調讓他有些摸不著頭腦,但畢竟一致的聲音讓他很受用。李括是他一心要提拔、培植的親信,如若遭到太大的阻力,他面上也不好看。
“嗯,那麼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了。”李隆基環視了一週大殿,對崔潛點了點頭:“崔愛卿你繼續。”
兵部侍郎崔潛點了點頭:“臣遵旨。”
約莫過了一炷香的工夫,崔侍郎終於將封賞的聖旨宣讀完畢。少了李括李都尉這一爭論的焦點,朝廷的恩旨聽來竟如此索然無味。若不是在含元大殿中,怕是不少上了年歲的老臣都會沉沉入夢。
一眾隴右有功將士再次單膝跪地叩謝聖恩,李隆基揮了揮手說了一番勉勵的話,無外乎是什麼‘期待爾等忠心戍邊,報效朝廷,勿負朕望’的官樣套話。群臣三呼萬歲,迴響聲繞樑不絕,盡是一派和美的景象。
少了必要的火藥味作調劑,連李隆基都覺得有些意興闌珊,索然無味。
“退朝!”
大唐皇帝陛下揮了揮手臂,結束了這場大朝。
“恭送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萬歲!”
“李都尉,等等,等一等!”
走出了大殿,高秀延卻是率先迎了上來:“李都尉,哦不是李兵馬使,恭喜恭喜啊。”高秀延雙手抱拳,輕飄飄的說道。
“高將軍還真是有趣。”李括不欲與其糾纏,一邊朝臺下走去,一邊道:“不知道高將軍那個隴右副使能否坐穩呢?”
“這點不需要李兵馬使操心。”高秀延冷哼一聲道:“李兵馬使還是想一想該如何在疏勒自處。”
楊釗這會的工夫已是從身後趕來,一把推開高秀延衝李括道:“跟他費什麼話,我們走!”
“你!”高秀延揮了揮手臂,悶哼一聲。
一個市井出身的混混也敢這麼跟自己說話,倘真是活得不耐煩了!人人都怕你楊家,可他偏偏不信這個邪!
高秀延的眼神漸漸變得陰鷙,緊緊的攥起右拳。
與楊釗結伴出了大殿沒幾步,李括便遇到常年侍奉皇帝陛下的內侍高德倫。高公公乃是驃騎大將軍高力士所認的義子,常年在御前行走。此番由他來引領二人入宮,足見皇帝陛下對二人的寵幸。
一番簡略的寒暄過後,三人沿著右側的青石板路朝內廷走去。
行了大約有五百餘步,一行人來到宣政門前。
行至巍峨的城牆下,恢弘大氣的厚重與蒼茫之感隨之襲來。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灰黑城牆以它的闊大和雄渾向眾人證明自己才是大唐最尊崇的所在。正北側的拱門高約二十餘丈,三個各容四輛馬車並行穿過的闊大門洞一排並立。左右是橫貫式的宮牆,牆殿之間形成面積較為闊廣的夾道。
中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御史臺館等官署便在宣政殿兩側,不時有下朝的公卿官員三兩結伴向朝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