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南開有個張伯苓(1)

張伯苓如何找錢和用人

1946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美國過70大壽,老舍和曹禺合寫獻詞:“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這不吹,也不是謗,真的,天下誰人不知,南開有個張伯苓!”

張伯苓(1876…1951),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有著傳奇的人生——他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當過清朝海軍,參加過壯麗的甲午海戰;他當過私塾教師,他又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他在天津創辦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和南開女中,又在天府之國的重慶創辦新的南開中學;他是西南聯合大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又是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先驅,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奧運第一人”,被譽為“中國的顧拜旦”;周恩來是他的學生,張學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與蔣介石、汪精衛多有過從。

“我乃決計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受到甲午戰敗的刺激,張伯苓開始教育救國的歷程。1898年11月,張伯苓懷著上述信念,棄武從文,回到天津,執教嚴修(字範孫,被稱為“南開校父”)家館。張伯苓在嚴館肩負英語、數學、理化等課程的教學,同時增加操身(即體育)課程。1907年,學堂遷入新址,更名為“私立南開中學堂”。1919年,私立南開大學終成立。張伯苓的人生與“南開”牽繫在了一起。

從鹽鹼灘建起聞名全國的一所大學,靠張伯苓到處託缽化緣,一磚一瓦掙來。在抗戰前30餘年發展中,張伯苓為南開系列學校募集數百萬資金,僅南開大學資產就增長到近三百萬銀元。張伯苓辦私立大學,懂得變通,可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沒有他的變通,也就不會有今日的南開。他有一句名言:“用軍閥的銀子辦教育,就如同拿大糞澆出鮮嫩的白菜是一個理兒。”頗有英雄不問出處之意。

張伯苓說過,大學校長,第一條找錢,第二條找人。找錢,他找出了藝術;找人,他也找到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

南開聚集了一批教授,包括後來任職西南聯大的化學系系主任楊石先、法商學院院長陳序經、師範學院院長黃鈺生、商學系主任丁佶、化工系主任陳克忠、中國近代數學的開創者姜立夫等等。

耶魯大學博士、南開商學院教授何廉曾多次面對其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高薪聘請,且工作和職責都更自由自在。他在《何廉回憶錄》中寫道,“張校長站起身來,極其熱情而真誠地說,我應當留在南開,因為南開比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更需要我。他答應對陶教授說明我的情況,並且提出從大學預算中撥一部分款項供我下一學年研究之用。他還建議減少我的授課時間。我深受感動,當即決定留在南開。我向他建議在南開成立一個研究機構,他同意了。”——這就是後來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的南開經濟研究所。

南開有個張伯苓(2)

南開教授的月薪沒有清華的高,但張伯苓能聘請到一大批著名的學者,知人善任,由此可見一斑。

張伯苓始終堅持愛國主義辦學思想和實踐,強調“德育為萬事之本”,德、智、體、美四育並進,手訂“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校訓,教育學生“盡心為公,努力增能”,培養愛國為公、服務社會的人才;反對照搬歐美教育制度,主張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結合中國實際,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模式做出重要的貢獻。

北大教授陳平原認為,張伯苓發展出一種迥異於北大、清華的“實業興學”路線。南開之“私立”,不只體現在經濟上的自籌資金,更落實為文化精神上的“特立”與“自立”。

不過,張伯苓的“實業興學”路線曾面臨非議。《何廉回憶錄》寫道:“他不欣賞自由教育,事實上在南開大學的課程表中看不出自由教育來,他的定向是鼓勵職業的、實際的和技術性的學習。”

晚年的張伯苓逐漸認識到人文精神養成的重要性,8年的西南聯大歲月,也給了南開更開闊的視野。1946年後,南開增設中國文學系。

參加牯嶺茶話會

1937年7月初,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以及著名學者胡適、陳岱孫接到通知,去廬山牯嶺參加茶話會。被邀請與會的,除軍人外還有政界、學界、實業界及新聞界人士。蔣介石宣佈對日全面抗戰。蔣介石表示,中國只有抗戰,更只有抗戰到底。張伯苓一言不發,靜聽各人講話,到了最後,才說一句:這件事,還是要聽委員長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