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2 / 4)

出處《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董永的父親董事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有,至少他和小董永的義父李志勇的關係一直是非常要好。

一轉眼,就是董永的週歲了。

小董永的週歲了。

按照我國的風俗習慣,是需要抓周。

抓周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是傳統誕生禮之一。人們習慣認為小孩週歲時抓周,可以預測前途和性情。

抓周,又稱拭兒、試晬、拈周、試周,英文為drawlots。這種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它是小孩週歲時舉行的一種預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是第一個生日紀念日的慶祝方式。

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願,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具有家庭遊戲性質,是一種具有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也在客觀上檢驗了母親是如何帶領的,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抓周這種習俗,越來越多的被許多家庭所重視,許多地方也在有組織地集體舉行抓周活動,以此來慶祝寶寶的生日。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於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文獻上有關抓周的記載,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週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不少著述在論及抓周習俗的歷史時,都稱此俗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普遍流行於江南地區,至隋唐時逐漸普及全國。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記載說:民間生子後,“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

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就詳細記載了一則抓周趣事:“這年正是你的週歲,我去給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擺了許多的針線刀尺、脂粉釵環、筆墨書籍、戥子算盤,以至金銀錢物之類,又在廟上買了許多耍貨,邀我進去,一同看你抓周兒。”

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週歲並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今天,不少地方當孩子滿週歲時,仍有“抓周”習俗,但已沒有了迷信內容,純粹是一種取樂逗趣的遊戲,以助孩子週歲歡樂之興。而這,也可說是我國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種“遺風”。

中國第一套木雕藝術型抓周物品,由趙潤豪先生參考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並結合中國南北的抓周風俗習慣創作完成,並取“抓周兒”的諧音將該套產品定名為“抓周樂”,而組成該套產品的十二件也分別加以命名。由此中國的抓周物品首次有了自己的名字,並以藝術品的形式正式為世人所瞭解。這樣,中華民族特有的抓周文化因此得以繼續發揚光大!目前,抓周樂是最具藝術收藏價值,最為世人所認可的抓周物品,並在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現已被寫入長篇歷史小說《鳳舞大清》第八十八章和《戲龍記之非常穿越》第十九章之將門虎子。

抓周清單有很多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