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徒步二千里,歸於陛下。
陛下不可以臣愚,擢臣不次。
竊自惟念無以論報,輒竭區區,惟陛下所擇。
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左,牆宇門闕方紫極為卑小。
東宮,皇太子居之,而在內;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
太上皇雖志清儉,愛惜人力,陛下不敢違,而番夷朝見,四方觀聽,有不足焉。
臣願營雉堞門觀,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矣。
臣伏讀明昭,以七月幸九成宮。
竊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視膳。
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里而遠,非能旦發暮至矣。
萬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見陛下,何以逮之?今茲本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熱處,而陛下走涼處,溫清之道,臣所未安。
然詔書既下,業不中止,願示還期,以開眾惑。
臣伏見詔宗功臣悉就藩國,遂貽子孫,世守其政。
竊惟陛下之意,誠愛之重之,欲其裔緒承守,與國無疆也。
臣謂必如詔書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堯、舜之父,有朱、均之子。
若令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兆庶被殃,國家蒙患。
正欲絕之,則子文之治猶在也;正欲存之,則欒�之惡已暴也。
臣謂宜賦以茅土,疇以戶邑,必有材行,隨器而授。
雖幹翮非強,亦可以免累。
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世者,良得其術也。
願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臣聞聖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故曰“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亦言“吾不與祭如不祭”,是聖人之重祭祀也。
自陛下踐祚,宗廟之享,未嘗親事。
報皇恩如晦勞心 出奇兵李靖發威(8)
竊惟聖情,以乘輿一出,所費無膎,故忍孝思,以便百姓。
而一代史官,不書皇帝入廟,將何以貽厥孫謀,示來葉邪?臣知大孝誠不在俎豆之間,然聖人訓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馬周在奏章中說了三件事,一是讓李世民向李淵盡孝,建議加高大安宮門牆示尊敬之意,勸李世民不可遠遊避暑;二是對李世民封建宗室提出微言,認為可以讓其享福祿而不能永授其官;三是對李世民數年不拜宗廟提出勸諫。
李世民讀完,心裡暗暗讚道:“簡直又是一個魏徵!其詞義懇切,又不畏龍顏,可堪重任。”
他一面令人去叫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溫彥博、王?來此議事,一面又將馬週上表看了一遍。
既而眾人相繼入殿,李世民抬眼掃了一圈,見其中獨缺長孫無忌,問道:“無忌呢?”
這時,一名太監匆匆而至,稟報道:“皇上,齊國公誤帶刀進了東上閣門,至殿前被監門校尉發現,校尉追上前來,認為齊國公帶刀入宮犯了死罪,要將之監禁起來。
他們正在那裡爭執不已。”
唐制規定,任何人入宮不得攜帶兵器,違者將被處死。
李世民說道:“傳朕旨意,先讓無忌進來,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長孫無忌很快走了進來,受剛才事件的影響,他臉色陰沉,情緒還沒穩定下來,向李世民行過禮後,說道:“這個該死的校尉,還想把我監禁起來,莫非我還能對皇上圖謀不軌嗎?”
李世民笑道:“你這也是無心之失,事情已經過去,不要再耿耿於懷了。”
魏徵顯然不贊同李世民的話,奏道:“陛下,入宮之人不得攜帶兵器,此為國家制度。
監門校尉按律執行,並不為錯。”
溫彥博替長孫無忌辯護道:“這些守門宿衛的眼睛當時看往何處?見到有人身帶兵器為何不當場收繳?這個監門校尉其實也應當依律斬之。”
李世民搖搖手,說道:“一件小事何必喋喋不休?我們最後再議!魏卿,你看看這個。”
他將馬周的上疏遞給魏徵。
魏徵展開閱讀,李世民對其他人說道:“這是馬周的上疏,魏卿看完後,你們也逐個讀一遍。
朕召你們來,是想議一件事情:像馬周這樣的年輕才俊,如何為他們提供歷練的機會,使之從政經驗漸積漸富,最終能擔大任。”
魏徵飛快地讀完全章,將之遞給身邊的房玄齡,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