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杜二人召來六部尚書、侍郎,詢問他們如何整頓釐改庶務。
大部分人面露難色,不肯言語。
民部尚書裴矩說道:“此次並省之後,民部留任人員不及原來的三分之一。
下官這幾日一直夜不能寐,整天盤算著如何調理人手。
唉,原來的事情一點都沒少,可人員一下子少了那麼多,不由得手忙腳亂。
。 想看書來
擢房杜左右僕射 整吏治京官並省(6)
現在若再讓釐改庶務,時間是不是有點太倉促了?能否過上一段時間再說?”
大部分的尚書和侍郎顯然贊同裴矩的話,緩緩點頭。
杜如晦聽後立刻給擋了回去:“今天召集你們來,不是議論做與不做,而是如何來做!以前人多之時,是因人設事;此次並省之後,就要因事設人。
以前多次說過讓你們行並省之事,皆被你們以各種理由推搪下來;現在並省已畢,若按以前的老套路運作,那前面的勞作豈非都白廢了?”
杜如晦任兵部尚書時,行事雷厲風行,幹練有度,同僚之中皆以強硬譽之。
房玄齡說道:“皇上親口對本官說過,官在得人,不在人多。
尚書省執掌總領百官、儀刑端揆,上下傳達之通暢為首要。
此次並省之後,留任者相對都是一些幹練之人,可使他們一專多能,使類似的活兒兼併在一起,即可提高處理庶務的效能。
至於如何運作,我和杜僕射商量過了,十日內由各部拿出預案。
經過核查後,即予施行。”
房玄齡平素儒雅謙和,像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語並不多。
李靖新任兵部尚書,對房杜二人大刀闊斧釐改吏治的做法由衷地贊成。
有唐以來,似李靖這樣軍機冠蓋天下者,實為第一人,其洞察時世與前瞻將來之能亦為超絕。
他伸手從袍袖中抽出一卷文冊,將之遞給杜如晦,說道:“所幸杜僕射為下官的前任,兵部釐改已久,李靖此來倒是撿了一個現成的便宜。
杜僕射,這是下官令人擬出的一份草稿,就兵部人員設定及職能,還有庶務辦理之程式,大致做了些說明。
不知道能否以為預案之用?”
杜如晦展開一看,只見其中所列甚詳。
全卷共分為四章:一曰人員構成,包括尚書、侍郎在內,兵部僅設屬官二十三人;二曰職掌範圍;三曰辦事程式,其中如移文一節,皆規定了詳細的時間;四曰應急預案。
杜如晦看完後將之交給房玄齡,說道:“人言李藥師能卜先機,我今日算是開了一次眼。
不錯,我所說的預案就是這樣。
總而言之,京城百官經過並省之後,設法提高辦事能力,使政令暢達,人倍其能,即是此次釐改的主要目的。
人言上行下效,我們這樣做,相信下面的州縣也不能無動於衷。”
褚亮點點頭,說道:“杜僕射,等一會兒請將兵部的預案讓下官一觀。
此次房杜僕射行並省之事,再釐改吏治,說來其中多是吏部的事務。
唉,吏部今後定當知恥而後勇,說什麼也不能拉在後頭。”
杜如晦微微笑道:“褚先生以前多掌文學之職,此次入主吏部,皇上其實最重你的‘廉直’一節。
我們現在行並省,搞釐改,僅僅是表面的事情。
我們要趕快將這兩件事情做完,然後將之更好地服務於皇上的旨意。
像民部,須以興農為第一要務,今年天旱少雨,又生蝗災,如何保證秋收,減少損失,就看民部如何協調地方了。
另外,皇上說過要選用良吏,無非有兩條途徑,一在現任吏員中發現;二透過科舉銓選以隨才授任。
褚先生,今後的吏治如何,關鍵就要看吏部如何識人。”
褚亮連連搖手,說道:“慧眼識人不是下官的長處,房杜二僕射多年來隨皇上閱人無數,我只可為輔助。”
房玄齡眼光離開文冊,對大家說道:“就這樣吧,大家可依兵部此例交來預案。
我原來想限為十日以內,現在看來時間太長,那就五日吧。”
房玄齡、杜如晦入主尚書省之後,這裡頓時面貌一新。
二人勤勞理政,處事公正且鐵面無私。
他們一心撲在尚書省的事務上,往往通宵達旦,等閒難得回家一回。
有時候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