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老道上了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這裡有一座讓人匪夷所思的建築——真武金殿,俗稱“金頂”。
說是金殿,其實整座銅殿的構件都是銅製,它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採用的是當時最高規格的重簷廡殿頂,擁有這樣檔次據說是永樂皇帝朱棣御旨親許的。
金殿是分件鑄造的,所有構件兒都是在京城鑄造,然後再運上武當搭接構建。這些構件兒都預留榫眼槽口,採用榫、鉚、拼、焊的手法,連線精密,渾然一體,毫無鑄鑿之痕。一般人很難想象出這項工程的複雜和艱難,整個銅殿的設計和構建真的就是奪天工之力。
金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高五又五“氣行步”(道家用過的極為偏門的測量單位,一氣行步大約為一米左右,這裡說的也就是在5。5米左右),寬四又四“氣行步”,深三又三“氣行步”,為鎏金銅鑄構件仿木構,重簷疊脊,翼角飛翹,殿脊裝飾有仙人禽獸。圓柱十二根,寶裝蓮花柱礎,斗拱簷椽,結構靈巧精美。額枋及天花板上,處處是線條柔和流暢的圖案。
殿內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銅鑄的,中供奉著真武帝君,著袍襯鎧,披髮跣足,丰姿魁偉,只是這一尊真武神像的面相模樣卻有別其他殿供奉的真武,相傳這尊真武神像是按照朱棣的樣子造的,所以民間有“真武神,永樂像”的說法。側立還有有金童、玉女,拘謹恭順,素雅俊逸。“水火”二將,列立兩廂,威嚴勇猛。
一踏上金頂,周天師就有些明白了。這金殿的事情他多少聽說過些。永樂像的真武帝,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假真武”?周天師不敢肯定,是因為他心裡感覺這件事情肯定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
世上所有的正確答案是不能憑臆想和推斷得出的,而正確答案最直接的獲取辦法就是向知情人討教。所以對於“假真武”的解釋還是需要駝背老道來透徹地說說。
“看到這真武像了嗎?也許你們也多少聽說過,是按明永樂皇帝的相貌塑的。可是為什麼要在這武當金頂建這銅殿,塑這銅像,這內情你們也許就知道得不多了。”
“永樂帝朱棣從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後,坐得卻不是太心安。我曾在一部關於金殿建造的文料中見到一些非常含糊的記載,大概意思是有些關於朱家帝位的重要東西被朱允炆逃亡時帶走。所以後來永樂帝召集諸多文家高手,對宮內所藏全部的文獻史料進行整理,並蒐羅大量典籍著作,編制出《永樂大典》,其真正的目的是想從其中找到他沒有得到的東西。”
“也算是功夫不服有心人,在一篇太祖和劉基密談的寫錄中,有人找出‘火靈之續繼,唯假於真武……’這樣的談話記錄。只是這密談的寫錄只到這句話為止,往下再沒有內容,像是記官(隨時記錄皇帝言辭的官員)記到這裡就被什麼人制止了。所以這話到底是要說的什麼,已無從可知。”
周天師聽到這裡,心中咯噔一下,臉上不由露出一絲難掩的驚喜。他是見過黃綾上十二字全文的,第一句便是“火靈繼”三字,剛剛老道提到“火靈之續繼”也許就與這三字相合。看來武當這一行是走對了,除了達到自己原有目的外,或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老道沒注意周天師的表情變化,仍自顧自地說著:“這句沒由頭的話,那永樂帝卻如獲至寶一般。據那文料上說,永樂帝好像是原本就知道前面‘火靈之續繼’是什麼意思的,而後面‘唯假於真武’,他卻也不明白其中含義。後來沒辦法,便聚集文家和道家高人一起來解。”
“解出的結果有兩個,一種結果認為‘假於真武’是假手於真武,借用真武神之聖力來行天道。另一種結果認為設下個假的真武神是第一步,然後繼續下面的種種步驟,便可以達到某種關鍵的目的。至於其他什麼步驟,卻是記官未曾錄下的。”
周天師再次心中狂跳,未記錄下的其他步驟會不會就是黃綾上十二字真言的其餘內容。
“對於兩種說法,永樂帝沒有欽定。但在不久之後,他便著手委派人建這金殿。後人來看,這永樂帝是採用的穩妥做法,將兩種解出結果匯作一道。建真武金殿,是為假手真武,殿中塑永樂帝模樣的真武像,卻是設下假的真武。”
周天師隨口插了一句:“那為何要建在武當天柱?”
老道嘿嘿一笑:“這倒是朱皇帝自己家的道理,也不知道他們從哪裡得出。說是紫禁城與武當山所處位置正好為天地陰陽兩眼。所以永樂帝才會遷都北京,並且將紫禁主殿命為太和,同時將武當也賜名太和山。皇帝自己置身紫禁佔住一個眼,為保江山安泰,永世和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