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4 / 4)

參考文獻:

1、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2、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 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即七一講話。

中篇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學目的:瞭解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國內人民面臨的三座大山的重壓以及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選擇。

重點:如何理解近代中國三種建國方案與兩個中國之命運?

教學時間:1 學時

教學內容:

從1919 到1949 年三十年間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權歷經變化:北洋軍閥——國民黨——中國共產黨。

與上篇所講的八十年相比較,中國社會的性質沒變,任務沒變,仍然需要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不同的是:革命的領導力量逐漸由資產階級及其政黨歸轉到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革命的指導思想由民主主義逐漸轉為馬克思主義。中國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在前面八十年的歷史中,已經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盒實現國家繁榮富強這兩大歷史任務提出來了,而歷史證明就得道路行不通。因此,在1919——1949 這三十年中,中國人民在鬥爭中實際作出了三個選擇: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這種選擇,經歷了兩個過程:先是中國的少數先進分子作出了這種選擇,而後是中國廣大民眾作出了這種選擇。

一 中國所處的時代和國際環境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在近代艱難的處境:民族未獨立,國家不富強。

俾斯麥:上帝總是站在實力強大的一邊!

毛澤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杜魯門:斯大林只懂得一種語言:你究竟有多少個師?

——《杜魯門回憶錄》第1卷,三聯書店1974年版,P519。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後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對世界的影響

一戰從1914 年8 月4 日全面爆發到1918 年11 月11 日結束,前後持續了4 年零3 個多月,參戰的有30 個國家,約15 億人,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動員了約7351萬人走上前線,其中協約國方面達4835 萬,同盟國方面為2516 萬。主要交戰國中被動員入伍者在有勞動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佔比例高達50%,在某些國家,例如法國,甚至超過半數。在整個戰爭中,在長達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大規模會戰不下幾十次,每次會戰幾乎都是一場大屠殺。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和破壞。直接死於戰爭的軍人即達900 萬,另有2000多萬受傷,350 萬成為終身殘廢,餓死、疫死者大約1000 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805 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 億美元。大量的房屋、鐵路、橋樑、工廠、農田遭到破壞。協約國和中立國的商船損失總計高達1285 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達1115 萬噸。生產遭到沉重打擊,純粹從經濟角度估計,歐洲的工業發展倒退了8 年。

戰爭後果:

(1)促使歐洲走向衰落。

(2)促使美國、日本作為世界大國興起。

(3)促使帝國主義國家在新的力量對比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國際關係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從反面促進了各國人民的覺醒及其革命運動的高漲。

(5)對中國來說,大戰結束後,英國勢力又捲土重來;隨後,日本對中國的威脅越來越大。

2.俄國十月革命後的世界

十月革命後,1919 年3 月,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宣告成立,它積極幫助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先進分子建立共產黨;亞非拉人民逐步覺醒,開始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