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衛王府,李泰在自己的書房對王珪道,“老師,關於明天朝政舉薦出使突厥的人選,本王該如何行事?”
“殿下,出使突厥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我們何必參與其中呢?”王珪微微一笑說道,“突厥頡利豈是那麼容易滿足的人?他既然搶掠了宿州的百姓,就已經做好了跟大唐漫天要價的準備。這個時候不管是誰出使突厥,和談都不會太過順利,最終結果就是大唐要付出沉重的錢財才能贖回宿州百姓。
如今大唐百姓的生活不富裕,國庫還不充裕,在這個時期用大量的錢財去贖回宿州百姓是朝廷不得已的措施。百姓們不會對朝廷的舉動有所不滿,但是和談就要出錢,而且出的錢還不少。你想百姓們會對這樣的結果滿意嗎?到時候不管和談的這個人代表朝廷,還是代表皇上,百姓都會把自己的不滿發洩到他的身上。如此得不償失的事情我們不會做。所以,我們作壁上觀,看看他們會怎麼做吧。”
王珪說的他們自然是指李承乾和李恪,而李泰在聽完王珪的話後,沉默了片刻突然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順水推舟將漢王或者太子的人推上這個位置呢?”說到這裡李泰不再言語,但王珪知道他的目的。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王珪沒有直面回答李泰這個問題,而是突出了《論語?季氏將伐顓臾》的句子。
李泰不明白自己的老師為什麼問《論語》中的典故,但王珪既然提問於他,他沉思了片刻還是作出了回答,“典守者不得辭其責。”
王珪聽到李泰的回答,滿意的點點頭道,“殿下明白就好,和談之人既然會受到百姓的指責和唾罵,舉薦者又怎麼能夠倖免呢?”王珪也如同李泰一般話說到這裡便戛然而止,他知道李泰會明白他的意思。
PS:這章內容寫的有點苦澀,對話不是很順暢,確實是老三狀態不佳,還望大家提出意見,同時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寬恕老三!
第一百一十七章 朝議使者
李世民氣憤之下來到了長孫皇后的寢宮玄政殿,在他的心裡只有這位患難與共的妻子才能撫平自己內心中的憤怒。
玄政殿的宮女見李世民過來,剛要跟他見禮,然後回稟長孫皇后,就聽李世民淡淡道,“不會回稟了,朕自己進去。”
“諾。”宮女應聲答道。
李世民走進長孫皇后的寢殿,就見長孫皇后正在跟侯君集的妻子鄭氏聊天。兩人不知道在談什麼事情,有說有笑的,倒是連李世民進來都沒有察覺。
“奴婢參見皇上。”宮女的聲音打斷了兩人的談話,兩人這才發現李世民已經站在了他們面前。
長孫皇后和鄭氏連忙起身給李世民行禮,李世民一把拖住長孫皇后,“你有孕在身,不要多禮。”然後將目光轉向鄭氏,“起來吧。”
鄭氏知道李世民來玄政殿肯定有事情要跟長孫皇后說,所以,乘機跟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告辭。長孫皇后只是象徵性的挽留了一下,便不再多說,只是告訴她以後常來宮中。鄭氏也隨即答應了長孫皇后的要求。
等鄭氏出了玄德殿,李世民這才氣憤的說道,“他們欺朕不知道他們的心思嗎?都為自己著想,什麼時候為大唐著想過啊,為大唐的百姓想過啊。”
“皇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這麼不高興。”長孫皇后讓李世民坐在塌上,勸解的問道。
對長孫皇后,這個和自己從小就青梅竹馬,同生死,共患難的妻子,李世民絲毫沒有隱瞞的將兩儀殿跟群臣商量雲州戰事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她。
長孫皇后聽完李世民的話,淺淺一笑,“皇上是在生我哥哥的氣吧?”然後,她見李世民不予回答,就知道李世民預設了自己的猜測,“哥哥這樣做確實是不對,難怪皇上會生氣。可是,皇上也不能生封德彝,房玄齡等人的氣啊。”
“你倒是學會給他們說情開脫罪名了。”李世民淡淡的說道。
“臣妾倒不是給他們說情開脫,是事實就是說自己的想法而已。關於跟突厥和談一事,臣妾想封德彝和房玄齡等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只是哥哥自己提出來的建議。所以,皇上當時突然決定要跟突厥和談,問他們誰是和談的人選,他們心裡沒有思量過這件事情,肯定一時難以回答上來。”
“噢,”李世民沒有想到長孫皇后會說出這麼一番話來,心裡不覺舒服了很多。然後,他在細細的品味長孫皇后話中的意思,倒是覺得他自己還真點錯怪了眾人。如果,當時他們為了應付自己而說出還沒有深思熟慮的人選,那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