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樣?”
張公謹聽到李恪的話,不由的怔了片刻,他暗自道,“漢王殿下太像皇上了,他的語氣,他的神態處處透露著皇上的自信和對待敵人無所畏懼的凌然之氣。”想到這裡,張公謹起身施禮道,“還望殿下不要推辭,末將無能,使得兩州百姓慘遭突厥欺凌和屠殺,還讓宿州百姓落到突厥頡利手裡。如今殿下出使突厥,為的是宿州百姓,末將想給宿州百姓做點什麼,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只能為殿下安全著想,增加你的護衛,還望殿下不要推辭。”
“殿下,既然張都督一片心意,你就不要推辭了吧。”狄知遜此時勸道。
李恪心裡那個高興啊,張公謹是一員猛將,深得李世民信任。所以,他的親衛肯定不差,再者這些人都是在邊疆跟突厥經歷過大仗,戰鬥經驗豐富。李恪豈能不樂。他拒絕張公謹是不想一見面就跟人家要人,此時見狄知遜適時的勸解自己,他豈能不知道狄知遜是在幫自己。想到這裡,他臉帶為難的道,“既然張都督如此誠意,本王就收下了。等本王出使突厥回來之後,定將奉還。”李恪嘴上這麼說,但是到那個時候,李恪給張公謹,張公謹也不會跟他要。
李恪收下了張公謹贈他的三百親衛,張公謹心裡明顯的輕鬆了不少。他贈親衛給李恪是出於公心,自己的失誤造成這樣的悲劇,現在李恪能夠挺身而出,出使突厥,這本來就是對他的救贖。還有就是對李恪的敬佩,作為一個皇子,能夠擔任這樣的任務,足以說明他心裡想的是百姓,想的是大唐。這樣的皇子即使是自己的支持者太子的對手,他也不會不對他另眼相待。再者,李世民身為一國之君,看到自己的兒子以身犯險,豈能不為他擔憂。但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他不能因為李恪是自己的兒子格外的對待他。所以,派出五百的千牛衛已經是他的極限。所以,此時的張公謹最能明白李世民的心情,他覺得自己能幫的上忙的時候又豈能袖手旁觀。出於這兩點的考慮,他心甘情願的將自己訓練多年的精銳親衛贈給了李恪。
接受了張公謹親衛的李恪心裡對張公謹的為人又有了新的瞭解。隨後,他跟張公謹詳細的瞭解了下關於宿州和雲州兩戰中的具體情況。又跟張公謹詢問了一些關於突厥騎兵方面的自己不瞭解的東西。張公謹一面給李恪做解答,心裡又對李恪的好學態度所傾倒。突然間,他覺得自己選擇李承乾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在跟李恪接觸了不到半天的時間,他覺得眼前的這個皇子更適合自己追隨他。
兩人聊的很投機,而一旁的狄知遜則是一臉滿意的看著李恪。不知什麼時候,他的心裡已經將李恪奉為了自己可以跟隨的人。
此時,就見一個士兵稟報說飯菜已經準備妥當。張公謹知道李恪長途跋涉,腹中已經飢餓,便邀請他入席。席間兩人又談論如何剋制突厥騎兵,如何限制他們的戰鬥力等的問題,讓兩人都獲益良多。
李恪因為急於趕路,吃晚飯之後就跟狄知遜去休息了。等到傍晚時間,李恪在張公謹的護送下出了代州城,向雲州而去。
張公謹靜靜的注視著李恪消失的身影,這才調轉馬頭,緩緩的入了城。此時,他心裡有了一個決定,如果自己還有機會領兵打仗,如果自己還有機會選擇太子,他一定會支援漢王李恪。
第一百二十二章 辱
李恪和狄知遜帶著八百多的護衛一路向北而來,一夜急行軍,終於在第二天午時趕到了雲州。到了雲州,李恪只是在雲州補充了一下實物便沒有多做停留,直奔突厥的大利城定襄而來。
一路上,狄知遜見李恪在路過雲州的時候神色不對,知道他心裡有事,便問道,“殿下是否有心事?”
“同懷,你難道沒有看出來嗎,雲州城的主將林全勇豈是一個守城的將才?特別是雲州這樣的暴露在突厥人眼皮底下的城池。本王今天看了一眼雲州的將領,除了副將楊若有幾分才能之外,其餘諸人都是不堪大用的人,他們豈能勝任雲州這樣要塞城池的重任?”李恪怒道,他的話語中帶著不屑。
“殿下要慎言,這是朝廷的事情,我們豈能妄論。”狄知遜提醒道,“其實皇上也有自己的苦衷。”
“本王明白,只是有些不忿而已,這樣的人擔當雲州主將,本王此時也能理解為什麼張公謹這樣的宿將也會犯錯。”李恪也只有跟狄知遜發發牢騷而已,其實他心裡很明白,大唐立國靠的是各族門閥,世家大族。李淵立國之時為了能夠籠絡世家大族,便啟用士族子弟在朝為官。可是,世家大族很多子弟不願意出仕,所以他們就舉薦自己的親信出任要職,做自己在大唐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