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剛,和艦隊副司令官兼北方艦隊司令官阿莫西耶夫,竭力主張採取第一個進攻方案,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部隊渡過朝鮮海峽和宗谷海峽,那是咫尺之遙,遠比走太平洋海路進攻,要近得多。
精通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阿莫西耶夫上將,甚至打個比喻,“諸位,從北方進攻日本本土,這是最近也是最佳的路線,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即便是沒有艦隊護航,渡海部隊划著小舢板,都能渡過朝鮮海峽和宗谷海峽!”
劉鐵漢和孫振邦,以及劉粹剛對此深以為然,這就是北方部隊,在地理上的優勢,本來就是為進攻日本本土準備的部隊,進攻之中,還不需要一次次的突破日軍的防衛圈兒,奪取若干島嶼為進攻橋頭堡,可直接殺上日本本土。
而以唐秋生、唐秋泉,南方飛行集團指揮官樂一琴,以及參加澳洲戰役的幾個兵團司令官,還有裝甲兵指揮官巴特爾中將,炮兵指揮官鄭勇中將為首的一干將領,主張從太平洋海路,進攻日本本土。
理由也很充分,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上,島嶼星羅棋佈,幾乎沒個有人類生存條件的島嶼上,都有日本陸海軍駐守,不但有數量甚多的陸軍士兵,還有若干的日本海軍和陸軍航空隊,若不接著此次進攻日本本土的機會,全部拔除掉,必然會成為後患。
部隊在日本本土登陸之後,散落在島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