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1 / 4)

小說:重生之徵戰歲月 作者:指環王

他親熱地老遠就伸出手,朝著唐秋離快步走來,唐秋離先是一個標準的軍禮:“宋軍長,國民**軍陸軍新編華北獨立師師長唐秋離,向宋軍長報到,聽候調遣”

這是他的一個身份,獨立師歸二十九軍節制,在這一點上,唐秋離做得無懈可擊,軍界的人,特別注重這個,上下級關係不能亂,更不可視為走過場。

隨後,他又微微鞠躬,“宋委員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唐秋離,前來晉見委員長”這又是一種身份,是政界必須走的過場,那種禮節都不看偏廢,俗話說:“禮多人不怪”。

這套程式走下來,他才緊握著宋哲元的手,宋哲元對唐秋離更是刮目相看,滿心歡喜,這個年輕人絕不簡單,把上下級之間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滴水不漏,有此人作為副手,實乃是宋某之幸啊

心中高興,宋哲元的愁緒也消散了大半,憑著他幾十年的人生閱歷,軍界和宦海沉浮,宋哲元直覺的感到,這是個可以託付大事的人,他的心中很坦蕩,沒有官欲和利祿。

從門外到軍部屋裡,這一路上,宋哲元就沒有鬆開過唐秋離的手,一口一個唐老弟的叫著,儘管兩個人的年齡相差二十多歲,把張參謀長和隨行的副官、衛士們看得直髮愣,軍長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舉動,那時候當官的,講究個喜怒不形於色。

宋哲元無形中的舉動,使唐秋離在二十九軍官兵們的心目中,分量增加許多,這倒是意外收穫,為他在七七事變以後,接管和收編二十九軍打下了初步基礎。

落座後,宋哲元被華北現在的形式,尤其是日本人的動向,詳細的給唐秋離介紹一遍,談到當前華北的亂局,宋哲元剛剛晴朗許多的心情,又變得沉重起來。

日本人在平津一帶,步步緊逼,搞了一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不算,還要搞什麼華北五省自治,在北平外圍,西面是被日本人收買的李守信和王英的土匪部隊,東面是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保安隊,死心塌地的為日本人賣命,北面,是熱河省集結起來的偽軍部隊。

日本軍隊,在這三個方向大量佈防,形成了以日軍為骨幹,偽軍為附屬的環形包圍圈,只有北平的西南面,永定河一帶,尚在二十九軍的控制中,但是,也被逐步壓縮戰略空間。

可以這樣說,北平是三面楚歌,形式危急,就像裝在日本人口袋裡熟透的桃子,只要鬼子想動手,隨時都可以。

自己曾經多次,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將軍提出,要在華北增加軍事力量,以抗衡步步緊逼的日本人。

可是,何將軍除了給自己一通訓斥,還說自己是居心叵測,蓄意挑起事端,要破壞當前華北的穩定局面,影響政府的對日方針和政策。

幾頂大帽子壓下來,曉是宋哲元有心重整軍備,對抗日本人,也無可奈何,這幾項罪名太大了,掉腦袋都有可能。

宋哲元說完,還連連嘆息著搖頭,一臉的無奈,滿心的挫折感。

在宋哲元介紹情況的時候,唐秋離一言未發,只是靜靜的傾聽,他從歷史中知道了這個時期,北平軍事形勢的大概情況,可是,當他身處在這個時代實際的環境中,依然有觸目驚心的感覺,北平的形勢,竟然危急到這種程度,遠比他想象的要嚴重。

他聽到宋哲元去找何應欽,要求往華北增兵,他在心裡也暗暗嘆息,宋老兄真是找錯廟門兒了,這位何上將,是國民政府所有要員裡,出了名的親日派,早年留學日本的經歷,使他對日本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找他要求增兵?那不是找晦氣嗎,就是此公,在主持華北大局期間,和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梅津美治郎,簽署了臭名昭著的“塘沽協定”,把冀東、察北二十幾個市縣,劃為非軍事區,中**隊全部從上述地區撤離,華北當局不得支援反日活動,限期解散抗日團體,停止一切宣傳抗日的活動。

僅此一項協定,就拱手讓出錦州至山海關一線的,東北、華北大通道,天險盡失,使日本軍隊,可長驅直入華北大地、平津要衝,佔盡先機,和駐天津日租界的日軍握手會師,而整個東北,則成為日軍全面侵華的戰略後方和物資供應基地。

不僅如此,在日寇重兵環伺的情況下,還把于學忠的部隊調離華北,使二十九軍獨立支撐華北的所有防務,更因喪失了地理優勢,被壓縮在平津周圍,局面極端被動。

有此而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九”學生運動,此公又下令嚴加鎮壓,駐紮在北平的憲兵第三團,就是他的打手,找他要求往華北增兵,結果可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