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部,匆忙以個人的名義,給張楊二位老兄寫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懇請他們不要傷害戴笠的xing命,不希望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機,還有人無辜付出生命的代價。
唐秋離一拉戴笠的衣袖,“雨農兄,此信收好,關鍵時刻,或可一用。”
戴笠微愣,展信細讀,感ji之情,由衷的發自內心,“唐副總司令,叫戴雨農如何報答?”唐秋離微微一笑,緊緊的握了一下戴笠的手,大有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意味。
飛機在洛陽先降落,唐秋離下了飛機,飛機繼續飛往西安,唐秋離此行,不是去西安,而是趕往商洛和靈寶一帶,以暫領全國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的身份,約束西北剿總所屬的各部隊,不得異動。
值此蔣夫人和宋大公子赴西安談判重要之際,軍方不得有絲毫異動,否則,蔣委員長沒有救出來,還搭進去第一夫人和國舅爺,豈不讓世人笑掉大牙?
傍晚飛機抵達西安機場,在飛機上,宋美齡做了最壞的打算,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
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後,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請你計程車兵檢查?”張學良有點不敢對視,一項和自己交好的蔣夫人,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隨即雙方舉行了會談。
會談後,由張學良親自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前往見蔣,蔣夫人拿著一個蔣委員長最喜歡的家鄉菜,梅乾菜盒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後據蔣氏在《西安半月記》中記載,蔣見到宋後,眼淚直流,連連嘆息說:“你怎麼來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齡勸道:“寧抗日,勿死敵手”(寧可抗日,勝利失敗你都是英雄,總比因為拒絕抗日,而死在叛軍的手裡要強),可謂語重心長,蔣氏頗為動容,從此,蔣委員長的態度開始轉變,有所鬆動,不再固執己見。
十二月二十四日,蔣委員長接受了**和張楊聯合提出的六項協議,但無意願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口頭承諾,稱之為“君子協議。”
楊虎城極力反對就這樣放蔣,認為不落到書面上的東西靠不住,張楊就如何放蔣的問題,第一次發生ji烈爭吵,雙方意見嚴重分歧,相持不下,最後是在**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的勸說下,楊虎城才同意張學良的“不簽字放蔣”的提議。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蔣委員長極其隨員,乘飛機離開西安,張學良親自陪同,當日抵洛陽,離開西安前,張學良留下手令,把東北軍交給楊虎城指揮。
十二月二十六日,蔣委員長安然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留,並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軟禁生活,楊虎城被迫離開十七路軍,赴歐洲考察。
此後,全面抗戰爆發,中華大地陷入刀兵水火之災,西安事變的幾位主角,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
第三百七十九章 西安事變之餘波
第三百七十九章西安事變之餘bo
偉人的身影遠去,歷史積滿厚厚的塵埃,卻不曾被掩埋,西安事變之於中國,之於整個中華民族,都有著不可估量且深遠的影響。
西安事變所達成的如下內容的六點協議,(1)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2)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3)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4)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參加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5)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6)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併為這一民族的目標,各黨派走到一起,期間,雖偶有摩擦,卻不離這個基調。
歷史的腳步早已遠去,華清池畔的槍聲,消失在時光的長河,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無非是見仁見智罷了,誰又能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呢?
中國國民黨方面的評價,西安事變,是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被全國人民譴責的情況下,受**唆使和蠱huo,進而不滿“先剿共、再抗日”的基本國策。
於一九三六年年底在西安發動兵變,挾持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蔣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項主張。
西安事變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導致政府的抗日準備被迫中斷,全面抗日提前爆發,另一方面使**起死回生,獲得喘息機會,釀成抗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