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會太久,這是斯大林給歐洲戰場上,對決的德**隊與英美聯軍下的結論,蕩平了歐洲之後,希特勒的胃口,絕不會滿足佔領歐洲大陸,德軍的鐵蹄,遲早會踏上蘇聯的土地,儘管斯大林沒有得到過希特勒制定的,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而且,蘇聯的情報部門,也沒有發現德國人要對蘇聯動手的跡象,但這並不妨礙斯大林做出這樣的判斷,這是基於兩個天敵間,本能的反應和警覺,斯大林絕對相信,希特勒會這麼幹的。
換做是自己,會這樣做嗎?斯大林曾經問過自己內心,答案是確定的,自己不但會這麼幹,而且,還會更加瘋狂的去做,如果征服了整個歐洲,握有巨大的戰爭資源,斯大林自己,比希特勒幹得還要讓全世界目瞪口呆,會去征服全球!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蘇聯人要動手了
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斯大林不會認為,歐洲大陸是那個瘋子一般的希特勒,腳步終止的盡頭,而在歷史上,蘇聯的前身沙皇俄國,與德國的恩怨太深,布林什維克掌握國家政權,尤其是自己成了蘇聯領袖之後,又將這種恩怨,進一步擴大。
希特勒與自己一樣,對於領土有著病態的瘋狂和貪婪,也許,自己比希特勒更瘋狂,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之後,希特勒的狼眼,肯定會瞄上東方的蘇聯領土,無論是基於歷史恩怨,還是現實考慮,希特勒德國,絕不會放過蘇聯,蘇聯和德國遲早必有一戰。
而蘇聯和德國戰爭爆發的時間,取決於英美聯軍在英倫三島能支撐多長時間,一旦英美兩國在歐洲大陸戰敗,就是希特勒掉頭對付蘇聯的時候,對於這場預期的戰爭,斯大林的內心充滿了憂慮。
平心而論,斯大林對於美國總統羅斯福,不惜任何代價的支援英國人,並不看好,美國雖然國力雄厚,工業十分發達,可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憂患,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人攻勢兇猛,已經佔領了夏威夷群島,等於是逼近了美國人的家門口,在西南太平洋上,日本人狂攻美英最後一塊兒落腳點澳大利亞。
雖然戰局短時間之內,還看不出分曉,但以斯大林的經驗判斷,英美在澳洲大陸上,支撐的時間不會太長,“那個羅斯福啊,犯了致命的錯誤,不應該同時在兩條戰線上,與世界上武力值最高的兩個國家交戰,如果換做是自己,肯定會選擇一個方向。集中全力,取勝之後,在開闢另外一個戰場,”斯大林常常這樣感嘆的想過。
而對於蘇聯而言,眼下的處境,也不樂觀,既要在歐洲方向,戒備隨時都會撲過來的德**隊,又要在遠東地區的外興安嶺一線,拿出二百多萬軍隊。抵禦日本關東軍的威脅,從戰略格局上來說,蘇聯是處在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之中,如果德**隊和日本軍隊,來個東西對進。蘇聯就成了兩面焦糊的披薩餅。
按理說,在這種戰略層面上。兩面受敵的情況下。斯大林絕對不應該再去圖謀外蒙古的土地,以至於招惹另外一個強敵,中國的唐秋離,那是又一個武力值強橫的傢伙,連英國人、日本人都被他打得灰頭土臉,蘇聯又何嘗不是有過慘痛的教訓。幾年前的外蒙古之戰,蘇聯紅軍丟盡了臉面。
但斯大林在世界局勢如此微妙的情況下,再次起了對外蒙古領土的覬覦之心,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分析。首先,在遠東地區的外興安嶺一線,朱可夫的遠東方面軍和日本關東軍主力,處於膠著和對峙狀態,只要一方不豁出命去進攻,這種對峙和膠著,就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維持現狀。
蘇聯的東部,暫時無虞,而在歐洲戰場,希特勒想要結束英倫三島戰爭,也非短時間之內可以解決的,美國人還是將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在歐洲戰場上,而斯大林的判斷是,希特勒德國戰勝英美聯軍,最快也得一年以上的時間,這就是斯大林重新啟動佔領外蒙古計劃的根本原因。
因此,留給斯大林徹底解決外蒙古問題的時間,最多一年,一年之後,解決了英美聯軍,佔領全部歐洲大陸的希特勒德**隊,進攻蘇聯的時候,斯大林就再也不會有精力,來考慮外蒙古問題了。
蘇聯與德國的戰爭,打到什麼時候,最後的結局如何,斯大林心裡一點兒底氣都沒有,畢竟,對手是握有整個歐洲大陸資源,挾橫掃歐洲大陸勝利之餘威的軍隊,恐怕,就算是最後蘇聯軍隊擊退德國人,也會永久性的失去外蒙古的土地,這將會是斯大林內心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痛。
為了不讓這種痛苦時刻折磨自己,斯大林才會在“外**立同盟”冒起在外蒙古地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