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時間上,斯大林同志也沒有特別要求,而自己拿出的期限,是十天的時間,現在,不過才過去四五天而已,朱可夫已經能感覺到,關東軍的氣息越來越微弱,倒在蘇軍士兵槍口下的關東軍士兵,沒有四五十萬,也差不多,這一片平原上的沼澤地,冰面上,凍上了厚厚一層的暗紅色血跡。
從赤塔到戰場的後勤補給線,源源不斷的將彈藥和物資,運送到前線部隊手裡,彈藥充足,給養管夠,而包圍圈內的關東軍,卻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戰局高下立判,再有兩三天的時間,最後致命的一擊,就快到了!
所以,此時的朱可夫,是充滿必勝信心的,相比之下,包圍圈內的南次郎大將,卻是焦頭爛額,猶如困在籠子裡的野獸一般。
自從被合圍在兩條山脈之間的平原上之後,南次郎大將,就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恐怕關東軍要玉碎在此地了,但南次郎大將,卻沒有絕望,更沒有孤注一擲拼光的想法。
全體玉碎容易,只需要自己一個命令,一百多萬關東軍武士,會毫不猶豫的向蘇軍發起決死的白刃衝鋒,血染遠東大地,也會給蘇軍一定的殺傷,可最終的結果呢,是關東軍全軍覆沒結局,南次郎大將還沒衝動到這種程度,他不想讓大日本陸軍的驕傲,在自己手裡終結,那是大日本帝國的罪人。
朱可夫採取的戰術,南次郎大將也覺察到了,同樣,他也認為這是個唯一的機會,如果朱可夫採取不顧一切,全線壓上猛攻的方式,這一場戰役,也許早就結束了。
消耗,在令人難耐的時間裡消耗,南次郎大將同樣覺得,自己有對耗的本錢,而且,本土和天皇陛下,絕不會坐視關東軍被蘇軍消滅掉,大日本帝國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南次郎大將的判斷,非常準確,自從關東軍被包圍之後,日軍大本營採取了一起可以採取的方式,增援被圍的關東軍,包括國內正在組建之中的遠東派遣軍,已經形成戰鬥力的五個師團二十餘萬兵力,包括朝鮮住屯軍的六個師團二十五萬多人的兵力,滿洲境內的地方守備隊,七拼八湊也湊夠了三個師團十餘萬人。
加在一起,也有將近六十萬人的兵力,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本土的五個師團兵力,正在調往遠東,可這需要時間,朝鮮住屯軍的六個師團,還在路上,有的部隊,還在集結之中嗎,腳步沒出朝鮮半島,沒有十七八天的時間,無法趕到戰場,可蘇聯人給關東軍這麼多的時間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唯一能快速增援關東軍的部隊,也就是滿洲地方守備隊拼湊起來的三個師團,但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平時欺負欺負滿洲的老百姓,維護地方治安尚可,若是上戰場打仗,連下達命令的大本營總參謀長載仁親王,自己都沒有信心,可手裡就這麼一枚可救急的棋子,不動用還不成!
滿洲地方守備隊,本來就是二線部隊,這樣的部隊派上戰場,能起多大的作用,人數才十餘萬,不過,裕仁天皇和大本營,也是病急亂投醫,於四月六日,命令這些臨時組建起來的部隊,向比羅比詹和哈巴羅夫斯克兩地,發起進攻,意在奪取要點,開啟關東軍部隊南撤的出口,接應關東軍南撤。
蘇聯貝加爾湖方面軍司令員格雷加里夫大將,只派出了八萬多部隊,迎戰關東軍的援軍,雖然蘇軍的兵力少於日軍援兵,可士兵的戰鬥力,裝備水準,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連攻了兩天,日軍碰得頭破血流,缺乏戰場實戰經驗的日軍滿洲地方守備隊士兵,淹沒在蘇軍火山爆發般的炮火之中,血肉橫飛、屍橫遍野。
兩天之後,增援關東軍的三個師團日軍,傷亡大半,失去了再次進攻的能力,格雷加里夫大將趁勢命令部隊進行全線反擊,激戰一天一夜,三個拼湊起來的日軍師團,狼狽不堪的全線潰退,蘇軍一直攆到黑龍江北部佳木斯一帶,日軍又丟下了數萬具屍體。
如果不是格雷加里夫大將考慮到,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堵住關東軍撤退的後路,肯定會命令部隊繼續追擊,能一直打到奉天,佔領東北全境,此時此刻,蘇軍有這個能力橫山東北全境。
此時的東北境內,極為空虛,日軍部隊幾乎都被抽調一空,至於滿洲國的三十幾萬國兵,日本人壓根兒就沒指望上,論戰鬥力,比這些地方守備隊還不堪幾倍。
幸虧蘇軍退回去了,否則,東北已經陷落,接到報告的裕仁天皇,驚出一身冷汗,急招文武大臣們商議,可誰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滿洲境內的部隊,是再也不能調集了,還得用來防備盤踞在遼西一帶的獨立師東指幾十萬人馬呢?
那是另外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