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第十一集團軍大部,合圍在城內及其周邊地區,其中突擊速度最快的德軍第三集團軍第一裝甲師部隊,突進美國境內竟然達到了二百六十餘公里,兵鋒逼近巴吞魯日西南部的博蒙特地區。
進攻當天,德軍在三個突擊方向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進展之順利,讓隆美爾元帥都感到驚訝,他立即命令所有部隊,以最快的速度,圍殲包圍圈內的美軍部隊,而後,按照預定計劃,攻取目標。
隆美爾元帥,特別向全軍通報表彰了第三集團軍的第一裝甲師,但他同時給該師師長魯道夫准將,發去一封電報,“魯道夫師長,你部推進速度過於迅猛,現在已經處於孤軍突出的位置,命令你部,立即停止進攻,等待後續部隊的到來!”
德國南美集團軍群第三集團軍第一裝甲師師長魯道夫准將,是德國裝甲兵之父,閃電戰制定者古德里安將軍的得以門生,最推崇老師的裝甲叢集突擊的閃電戰戰術,對於隆美爾元帥命令自己停止進攻,正打到興頭上的魯道夫准將,大為不滿和不解。
說起來,魯道夫准將與巴特爾還有很深的淵源,在德國發起的歐洲大陸戰爭之中,當時的巴特爾,就擔任德軍“閃電突擊師”師長,而魯道夫准將,當時是上校師參謀長,他親眼目睹了那位年紀不過二十歲的中國人,把起源於德國的裝甲叢集突擊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乃至鬼神莫測。
巴特爾師長,指揮德國陸軍最精銳的“閃電突擊師”縱橫歐洲大陸戰場,令當時的英法聯軍聞風喪膽,打哪以後,巴特爾就成為繼老師古德里安之後,第二位衷心敬佩的物件。
調到南美集團軍群之後,在對美國戰爭發起時,魯道夫准將絕對踐行兩位偶像的戰術和打法,第一裝甲師宛若昔日歐洲戰場上的“閃電突擊師”一般,在美國本土如入無人之境,一天之內,推進速度為全軍之冠!
被叫停的魯道夫准將,怎麼也想不通,隆美爾元帥為什麼會下達這樣的命令,但他相信,在歐洲戰場上,表現出絕高軍事指揮才能的隆美爾元帥,是不會犯下低階錯誤的,面對如此威名赫赫的名將,自己連提出反對意見的想法都沒有,唯有堅決執行命令。
站在博蒙特城外的一個高地上,面臨墨西哥灣的海風,遠望美利堅南部地區,夕陽餘暉的霞光,魯道夫准將暗自想到,“如果第一裝甲師,現在由巴特爾師長指揮,他會怎麼做?”
遠在大洋彼岸的一個海島上,正在與獨立師海軍陸戰隊司令官韓鐵,指揮裝甲兵和陸戰隊合成訓練的巴特爾,不會知道,在北美戰場上,有一名曾經是自己老部下的德軍准將師長,會想起自己來!
隆美爾元帥的目光,可不僅僅是魯道夫准將的一個師,他的目光在全域性,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突擊戰術,是德國對蘇聯戰爭之中,獲勝的關鍵因素,但卻並非是不可打破的金科玉律。
美國與當時的蘇聯不同,一個是早有準備且國力雄厚的美洲大陸的霸主,一個是倉促迎戰且剛剛經歷內耗的國家,不同的對手,就要採取不同的戰術。
隆美爾元帥的計劃是,突破美軍的第一道防線之後,並不追求連續的快速推進,而是在美軍的第二道防線前,停止進攻,轉而以圍殲第一道防線上的美軍主力為主,掃清後方之後,再繼續進攻。
如果說,對蘇聯的戰爭,德國是以快速推進,大縱深長距離迂迴,包圍蘇軍主力為主要手段,那麼,在對美國人的戰爭之中,隆美爾元帥的策略就是,穩紮穩打,以每戰必殲滅美軍有生力量為主。
現在,突破美軍的第一道防線之後,三路突擊集團到達預定目標,然後就地展開,形成一個龐大的包圍圈,把五十餘萬美軍部隊,一網兜進來,然後,加以殲滅,第一天的戰鬥進展,顯然達到了隆美爾元帥的目的。
按照隆美爾元帥的命令,三路突擊集團,持續進攻兩天之後,奪取既定目標,然後,開始橫向展開,切斷美墨邊境線一帶的美軍部隊,撤往北部的所有通道,數十萬美軍士兵便無路可逃了!
美軍在南部美墨邊境線上的防禦,在一天之內,就千瘡百孔,被分割成數段,這是美國南部邊境守備部隊司令官薩特蘭上將,萬萬沒有料到的,戰役一開始,戰局就糜爛至此!
薩特蘭上將並沒有奢望,依靠第一道防線,就能將一百餘萬德軍精銳部隊,擋在國門之外,按照戰前制定的計劃,南部防禦體系,是前輕後重的配置,大部分兵力和武器裝備,都配置在第二道防線,利用第一道防線,最少能夠抵擋德軍三到五天時間,並儘量遲滯德軍的進攻速度,為第二道防線,贏得充分的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