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個賠案涉及300多個合同,美方索賠4800萬美元,最終以2800萬元結清。

2006年之後,由於大案多數被結清,“長尾業務”壞賬的負面影響至此才得以逐漸撇清。

青蔥的精算童話

市場層面,國內保險開始恢復;但是專業層面,商業保險的核心卻鮮有人知曉。

1949年之前,中國曾有3位號稱“精算師”的人才——獲得北美精算協會(SOA)準精算師(ASA)資格。巧合的是,3人在1924年至1925年期間同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人壽保險精算學,師從精算學術權威詹姆斯·格羅威教授。

第一位名叫陳思度,廣東人。陳思度回國後任華安合群保險公司壽險計核員,後又兼任太平人壽保險公司精算師,著有《人壽保險責任準備金》兩冊,新中國成立後轉道香港,任永安人壽保險公司精算師至去世。

第二位為陶聲漢,新中國成立前曾任中國保險公司副經理、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經理兼精算師,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主持人身保險工作(人身保險處處長)。後因國內保險業停辦而從事教育工作。改革開放之後,他以80餘歲的高齡筆耕不輟,撰寫了多部人壽保險精算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填補了國內精算研究幾十年來的空白,1994年逝世,享年95歲。

第三位為李守坤,河北人,曾任寧紹人壽保險公司秘書長兼精算會計主任,該公司後因惡性通貨膨脹而瀕臨癱瘓,李守坤因擅長精算又被中國保險公司聘任,於1948年病故。

1949年之後,新成立的人保基本沒有人壽保險業務,財產保險和人身意外保險也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精算技術可有可無。1958年至1978年,國內保險業務全部停辦,精算沒有存在的土壤。

1983年,成為國內保險精算一個新的起點。

這一年,人保上海分公司的烏通元兼任總公司的海外機構精算師,成為保險業恢復後第一位從事精算實務工作的人。烏通元號稱“精算師”也是因為“對外交流的需要”。改革開放之後,人保的涉外業務發展更快,逐步在香港、澳門、新加坡以及英國等地增設了一些海外機構,根據當地的保險行業管理慣例,公司需要指定精算師簽署有關報告。

同一年的11月,另外一個幸運兒被人保派至香港友邦保險學習精算實務,為期半年。1988年,他將自己的講義整理成書——《壽險基礎數理》,據稱這是國內第一本精算教材。

這個幸運兒就是萬峰。此後,萬峰“26年來,一天也沒有離開壽險”,2007年,他“幸運”地出任國內最大壽險公司——中國人壽的總裁。

實務先行之後,精算教育於國內漸次開花。

1987年10月18日,大洋彼岸,和中國精算有緣分的美國SOA(美國精算協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年會,會上討論了一位華人教授提出的關於支援中國開展精算教育的建議。

一個月之後,1987年11月27日,SOA會長Ingraham與這位華人教授一道,赴南開大學簽署了“關於聯合培養保險精算研究生的協議書”,並於1988年9月招收了首屆精算研究生班,中國正式開始引進美國的精算教育。由於這段淵源,南開大學亦成為國內精算師的搖籃。

這位首開內地精算教育先河的華人教授就是段開齡先生。對於段開齡先生,保險業圈外人士知之甚少,但是其先祖卻是赫赫有名,段先生為北洋政府段祺瑞之後人。

引入海外精算教育10年之後,1997年6月,從英國學成歸來的學子——謝志剛選擇另外一種方式推動精算教育。

他於上海財經大學創刊中國第一本精算專業刊物《精算通訊》,堅持發行10年之久。謝志剛教授和其研究團隊,持續追蹤、研究保險監管最新發展,專注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成為國內著名的保險監管“腦庫”之一。

借鑑海外的精算職業體系,中國於20世紀末設計了自己的精算師考試和制度,“中國精算師”成為國內保險業“皇冠上的明珠”。

1999年11月20日,保監會公佈透過首次“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的43人名單。第一批“中國精算師”中,南開大學畢業生佔據半壁江山,而這首期精算師多數都成為了中國壽險行業的高管。

表2…3 首批中國精算師名單及獲得資格時就職單位

(續表)

資料來源:《精算通訊》第二卷第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