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1 / 4)

但是,當1999年中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的限制之後。蘇黎世並沒有終止與大股東的上述代持合同,而是與大股東續簽了8個展期合同,繼續由大股東代持10%股份。

其實,蘇黎世有更深的考慮。

2004年,蘇黎世收購國際金融公司手中所持有的新華人壽4。5%股份,同時荷蘭金融發展公司也將4。4%的股份轉給蘇黎世;2006年底,蘇黎世再次收購國際金融公司所持1。1%股權,國際金融公司則只保留0。4%的股份,經過這輪收購,蘇黎世獲得了兩家外資股東所持有新華人壽10%股份。

《中國經營報》報道稱,到2006年底,蘇黎世透過“隱性持股”(10%,後因擴股後稀釋至7。5%)、高調參股(10%)和低調回購(10%)三種方式,已累計持有新華人壽股權比例達到27。5%,成為新華人壽真正的外資大“老闆”。

除了外資,新華的內資股東也幾度變換。矛盾激化之時,股東分裂為兩大陣營,互有攻守。新華人壽的股東之爭尚未散去,其創業大佬,前任董事長關國亮又因為挪用保費東窗事發,至今深陷囹圄。

連結:新華人壽“連續贏利”謎團

不僅資本撲朔迷離,新華人壽還創造了一箇中國壽險神話,開業第一年即為股東賺錢,並且一直將這一奇蹟保持下去。

而通常按照國際經驗,壽險公司一般要5~7年才能夠實現贏利。

表5…3 新華人壽1996年損益表統計

(截止1996年12月31日,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鑑1997》。

但是,根據《中國金融年鑑1997》的資料,1996年新華人壽當年就實現利潤425。2萬元。資料顯示,其營業利潤虧損了2317。1萬,但是拜投資收益2742。8萬元所賜,新華人壽首年就賺錢。

不僅如此,1996年之後,新華人壽年年贏利。

表5…4 1996—2002年新華人壽利潤

資料來源:2006年5月,《21世紀經濟報道》,《新華人壽連續六年盈利調查》。

這其中,新華人壽的投資能力尤其突出。1997年至2000年增資擴股之前,該公司投資收益分別為1。99億元、3。05億元、1。84億元和2。38億元,對應之期末投資餘額分別是14。829億元、15。8億元、12億元和20。34億元。

表5…5 1996—2000年新華人壽的投資收益率

說明:簡單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期末投資餘額

資料來源:2006年5月,《21世紀經濟報道》,《新華人壽連續六年盈利調查》。

如果按照這一簡單投資收益率,平均近15%的收益,顯然極為可觀。如果其他同業也能夠連續實現這一收益率,所謂危及中國壽險業的“利差損”自然就會煙消雲散。不僅沒有損失,而且還有“利差益”。

是真實的盈利,還是沒有人說破的“皇帝的新衣”?

2006年5月,《21世紀經濟報道》兩位記者首度對於新華人壽連續贏利奇蹟提出了質疑。其文《新華人壽連續六年盈利調查》,闡述了一個精算邏輯,如果壽險準備金計提不足,那麼一家保險公司是可能實現賬面贏利的。

“準備金佔壽險公司負債的80%甚至更多,提取一個百分點的調整,帶來的可能是上億元財務資料的變動。”

“由於準備金提取標準的缺位,從理論上,存在調控財務報表的空間。”

不僅壽險,產險公司也難逃魔咒。

1996年8月29日,華泰產險在北京高調亮相,一度相當生猛,曾較長時期排在人保、太保、平安之後,成為全國第四大財產保險公司;這家公司還打響了車險費率市場化的第一槍,但是由於不熟悉車險的市場規律,結果是“吃不了兜著走”。

2002年華泰開始轉型,車險由“粗放”收縮為“精選”,保險規模整體下降。華泰轉型成為一家健康的小公司,2007年華泰保險在全國42家有業務統計的保險公司中排名13。同時,保險已經不成為主力,而華泰投資開始擔當大梁。

偏安深圳,1996年10月創立的華安保險虧損最多。

2005年5月,《中國經濟時報》報道,至2002年,華安保險已經形成了1。35億的不良資產,虧損總額高達1個多億;註冊資本金只有3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