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提醒,我還想不到這一點。”打那以後,太子更加信任
王叔文。王叔文認為德宗老了,太子遲早要接替皇位,就暗地裡替他物色朝
廷中有才能的官員,跟他們結交。他私下對太子說,這個人將來可以當宰相,
那個人將來可以擔任將軍。
不料過了一年,太子得了中風病,舌頭不聽使喚,講不出話來。老年
的唐德宗為了這件事,急出病來,先嚥了氣。公元805年,太子李誦帶病
即了位,這就是唐順宗。
唐順宗不能說話,只好靠原來在東宮伴他讀書的官員王叔文、王伾來
幫他處理朝政。王叔文知道自己聲望不夠,不便公開掌握朝政大權,另外請
一個老資格的官員韋執誼出面做宰相,自己當一名翰林學士,幫助順宗起草
詔書。他和韋執誼、王伾裡外配合,又起用了劉禹錫、柳宗元等一些有才能
的官員,總算把朝政大權抓了過來。
王叔文掌權後,第一件要改革的就是整頓宦官欺壓百姓的壞風氣。他
替唐順宗下了一道詔書,免了一些苛捐雜稅:把宮市、五坊小兒一類欺負百
姓的事,統統取締了。
這個措施一實行,長安百姓沒有一個不拍手稱快,一些作惡多端的宦
官卻氣歪了臉。
王叔文又把財政權拿了過來,進行了改革。歷史上把這件事叫做“永
貞革新”(“永貞”是唐順宗的年號)。
王叔文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當然觸犯了掌權的宦官。宦官頭子俱文珍
認為王叔文的權力太大了,用順宗的名義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學士的職務。
王叔文知道要想跟宦官鬥爭,還得把他們手裡的兵權奪過來。他就派
老將範希朝去接管宦官掌握的神策軍。但是那些神策軍將領大都是宦官的親
信。範希朝去接管人馬,一些將領不來理他,只好空手回來了。
不到一個月,俱文珍勾結一批附和他們的老臣,宣佈順宗因為病重不
能執政,由太子李純監國。又隔了一個月,太子正式即位,這就是唐憲宗。
順宗一下臺,俱文珍等一批宦官立刻把王叔文、王伾革職,貶謫到外
地去。第二年,又把王叔文處死。永貞革新不到一年就全盤失敗,那些支援
王叔文一起改革的官員也受到了株連。
169 劉禹錫遊玄都觀
王叔文實行改革的時候,不但一批宦官恨王叔文,還有不少大臣嫌王
叔文地位低,辦事專斷,也對他不滿,到了唐憲宗即位,大夥都紛紛攻擊王
叔文。原來支援王叔文改革的八個官員,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黨。憲宗下
了詔書,把韋執誼等八個人一律降職,派到邊遠地方當司馬(官名),歷史
上把他們和王叔文、王伾合起來稱作“二王八司馬”。
“八司馬”當中,有兩個是有名的文學家,就是柳宗元和劉禹錫。柳宗
元擅長散文,劉禹錫善於寫詩,兩個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這一回,柳宗元
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劉禹錫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永州和朗州
都在南邊,離開長安很遠,那時候還是荒僻落後的地區。要是換了一些想不
開的人,心情是夠難受的。幸好他們都是很有修養的人,他們相信自己的作
為是正直的,失敗了也不那麼懊喪。到了那裡,除了辦公以外,常常遊覽山
水,寫寫詩文。在他們的詩文中,常常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反映了一些
人民的疾苦,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就是在永州寫的。
兩個人在那裡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裡有些大臣想起他們來,
覺得這些都是有才幹的人,放在邊遠地區太可惜了,就奏請憲宗,把劉禹錫、
柳宗元調回長安,準備讓他們留在京城做官。
劉禹錫回到長安,看看長安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朝廷官員
中,很多新提拔的都是他過去看不慣、合不來的人,心裡很不舒坦。
京城裡有一座有名的道觀叫玄都觀,裡面有個道士,在觀裡種了一批
桃樹。那時候正是春暖季節,觀裡桃花盛開,招引了不少遊客。有些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