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的態度。人改變了態度,由消極變為積極,由“自我放縱”到“自我約束”,由“我不行”變為“我能行”,就會獲得成功的感覺,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對“成功”新的理解,是從雙腿殘疾的“網路中學生”王換生的成長經歷中得到的。
2001年末,中央電視臺一位女編導打電話給我,請我為一個訪談節目做專家點評。訪談的主角是17歲的中學生王換生和他的媽媽。
在電話裡,我聽到一個感人的故事。
王換生1984年出生在北京通州區一個普通家庭。他的媽媽同千千萬萬的媽媽一樣,希望孩子健康,更渴望孩子學業成功,長大成為有用之才。然而災難降臨了,7歲的換生進入小學剛一個月,同班兩個同學打鬧時碰撞到他,導致大腿骨骨折,更不幸的是骨折部位有一個病灶點,被醫生診斷為骨纖維異樣增殖症。
從7歲開始,王換生每年365天中有100多天是穿著石膏“褲子”臥床在家,連身都不能翻,即使是拆掉石膏也必須用雙柺輔助著走路。九年當中,換生經歷了八次大手術。從小學到中學,儘管他在校讀書的時間只有一般人的一半,但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並且成為一個具有樂觀的人生態度、性格堅強、勇於拼搏的共青團員。
2000年,16歲的王換生剛剛做完第八次手術,躺在床上不能動彈,更不用說去學校上課了。但就在這時,他報名上了北京匯文網校。學校老師來家訪,看到他家境貧寒,家裡連臺電視機都沒有,決定免費為他提供學習的機會。親戚、朋友為他湊錢買了臺電腦,他開始正式接受遠端教育。2001年7月,他考入區重點高中——通州運河中學,每天拄著雙柺去讀書了。
王換生靠什麼戰勝病魔,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呢?他的媽媽在這個過程中又起了什麼作用呢?
訪談節目錄制那天,在中央電視臺門口,我和女編導在寒風中等待著母子倆的到來。
他們來了——王換生架著雙柺,和他的媽媽肩並肩朝我們走來。我的第一印象是:換生個子高高大大,一張娃娃臉上掛著勝利的微笑;他的媽媽樸樸實實,風風火火。
“發現孩子有病,您和孩子是怎麼面對的呢?”我問他的母親。
“只能靠自己!我一直是這樣告訴兒子的。”換生的媽媽李榮女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上小學時,放學我揹著他走,聽見有孩子在背後追著叫他‘瘸子’,我的淚水和汗水一齊往下掉。回到家,兒子哭了,我也心疼,可我還是對他說:‘你把雙柺扔掉站起來走一走。你做不到,這就是你跟別的孩子的不同。你一定要明白,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是瘸子,你比別人多了兩根柺杖,所以要不怕別人說。可是,瘸子又怎麼樣呢?瘸子一樣坐在教室裡學習。你去學校是為了學知識,不是去看別人的臉色,去聽別人怎麼說,要學會忍耐。媽不能跟你一輩子,你要自食其力。”
換生說:“媽媽說得不錯。人,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雖然是殘疾人,但不能成為社會的負擔。我應該好好學習,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最終做到自食其力,將來回報社會。媽媽的教導讓我懂得,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
“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這充滿陽剛之氣的話語,是換生笑迎苦難的動力,是媽媽送給兒子最好的禮物。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父母感悟“太好了”(5)
當我知道換生的媽媽為了給兒子的電腦配置升級,每日省吃儉用,房頂漏了都捨不得花錢修補,我非常感動,當場送給換生1000元,電視臺的編導們也湊了1000元,支援他學習。
在人生的路上,王換生是個成功者。他的成功,並非是靠自學考上重點高中,而是學會了體驗成功。從換生臉上勝利者的微笑中,你能夠讀出他內心的快樂與幸福。
換生的媽媽給孩子最重要的財富,是讓一個殘疾的孩子從小體驗到“成功的感覺”。
孩子在做第一次手術前,天真地問媽媽:“媽媽,做手術疼不疼?”媽媽沒有哄騙孩子而是直接告訴他:“很疼很疼,但你要堅強,要咬牙堅持。如果你大喊大叫,會對手術後身體恢復有傷害,另外會影響病房裡其他的病人……”媽媽的話讓小換生懂得了,無聲也是一種給予。
手術中,他的嘴唇咬破了,牙咯咯響,但他堅持一聲不吭,他成功了!第二次,第三次……他忍住了劇痛,八次大小手術他都挺過來了!
積極的態度能使一個人將自己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