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之《公羊傳》的學問,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儒術”,其實就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體系。徐老道說“公羊學”是亂天下之學,說的就是“公羊學”在西漢中後期對政治生活的深遠影響。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儒家學術流派的興替,其影響絕不亞於一次實實在在的改朝換代。漢代的董仲舒、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陽明……這不,連剛擠上了“公車”的康老師,都已經把他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扛出來販了。
一、末世思潮
西漢一朝的政治可分為三個時期,其指導理論分別是初期的黃老之學、中期的公羊學、晚期的純儒學。
黃老之學,講究清靜無為,與民休息。
公羊學,系以儒學為基,刑名之術為用的哲學流派。這一學說登上政治舞臺,表明了西漢政權開始以多欲政治代替初期的無為政治。徐老道說“公羊學”是亂天下之學,就是指“公羊學”打破了黃老清靜無為之術,使天下陷於擾攘。
後期則是純儒學,熱衷於效仿儒家經典記錄的所謂“聖人體制”,如禪讓哪,井田哪,周禮哪……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書呆子氣十足的政治理論,是“公羊學”的延伸。
西漢的衰亡,起自武帝后期,中間雖又經歷了昭、宣兩帝的復興,但自送昭君出塞的元帝起,徹底走向衰亡。
元帝的父親宣帝曾對這個兒子有一段精準的評價,《漢書·元帝紀》中宣帝感嘆道:“亂我家者,太子也!”為什麼會有此一說呢?這涉及到宣帝、元帝父子兩代治國理念的衝突。
這本不奇怪,自秦始皇掃平六國以來,如何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統一帝國,一直是古中國的智者們研討的話題:儒家談仁義、法家談制度、兵家談徵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