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於是鬥爭形式改為互相瞧不起,你稱我為“島夷”,我罵你是“索虜”。連外交使節友好出訪,也想方設法要讓人家出洋相,就是口頭上佔點便宜也覺得是國家的光榮。

這期間,南朝走馬燈似的換王朝,而北朝走馬燈似的宰皇帝。這樣的時代持續了一百多年,這一百多年是所有皇帝家庭的噩夢。

北魏從道武帝開始到滅亡,前後不到一個半世紀,即便算上東西魏的那幾個傀儡皇帝,老拓跋家統治北中國的時間也不過一百七十一年。在這一百七十一年中,老拓跋家先後為中國歷史貢獻了大小皇帝十八名,算是個皇帝專業戶。這十八名皇帝中,有十三名屬於凶死,被宰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二,年齡最大的也不過活到四十五歲。有個別皇帝臨死前精神崩潰,居然求菩薩保佑下輩子千萬別幹皇帝這個高危職業。

這個以殺伐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帝國,其統治是那麼的脆弱!

在那個時代的北中國,民族矛盾相當尖銳。終北魏一朝,胡漢之爭不已,作為統治者的鮮卑貴族拓跋氏,一直在“胡化還是漢化”的兩難選擇中走鋼絲。

公元四九三年夏,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並大行改革,企圖以個人意志和國家強權來推動代北鮮卑部落的漢化程序。

首先,孝文帝對官制進行了改革。他任用王肅參考魏晉南朝的制度,對本朝原有的官職名稱、禮儀和法律進行改革,使北魏政權組織進一步漢化。在任用官吏時,他不再拘泥於部落時代的血緣官制,而是汲取中原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經驗,以是否賢能為臧否的標準。其次,孝文帝下令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

此前北魏的朝廷上向來是南腔北調,胡漢雜用,在定都洛陽後,孝文帝下詔宣佈不得以北俗之語用於朝廷,若有違犯,免其官職。在具體實行上,要求三十歲以下官員在朝廷上必須改用漢語講話,三十歲以上難以改口的,可以適當放寬。

原來北方胡族人多為複姓,如拓跋、獨孤、步六孤等,孝文帝下令把胡族複姓改為音意相近或有淵源的單音漢姓,如將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步六孤改為陸氏等,同時規定南遷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也不得還葬平城,而是葬於洛陽北邙山。

孝文帝還釐定族姓,為鮮卑族姓建立門閥制度。元氏為皇族,等級最高,其餘的穆、陸、賀、樓、於、稽、尉等鮮卑大姓,均與漢族大姓相當,並帶頭推動胡漢貴族通婚,緩和了民族矛盾。

孝文帝這一系列改革,確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遷入中原的代北部落,在形式上迅速漢化。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並沒有取得一勞永逸的結果——要讓一個古老的種族徹底改變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絕不是一件易事。完成形式上的改造容易,但要從文化上徹底改變一個民族,僅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夠的。

在今後的歲月中,來自大鮮卑山與黃河的血脈和文化,還將不斷地衝突、折中、交融……無數猛士效命於沙場之上,無數智者運籌於帷幄之中,為冥冥中的的劫數燃盡生命之燭。

那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這個來自大鮮卑山的種族,因為偶然的風雲際會,挾著漫天風雪來到了祖祖輩輩神往夢寐的中原,併成為那裡的主人。然而繁華並不意味著幸福,他們得到了中原,卻失去了自己。當漫天塵埃落定,他們也被湮沒在厚厚的黃土之下,空留下一段傳奇故事。

從此,中國歷史上再沒見過鮮卑人。唉,寂寞的胡笳聲中,大鮮卑山在何方?

二、北魏的衰亡

孝文帝的改革,推動了北方胡族的漢化程序,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為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然而,這些改革雖然遺澤於後世,卻因為對當時社會觸動太大,不能為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所接受。智者的悲哀,就在於他有比常人更銳利的眼光,能洞察更深邃的歷史與未來——而他身邊的人卻看不見。所以智者註定是寂寞的。

孝文帝就是這麼一個寂寞的改革者。在他的時代裡,各種明裡暗裡的反對聲,此起彼伏,連他自己的親兒子也反對他的改革,以至於父子相殘。公元四九九年,孝文帝親率大軍抵禦南齊大將陳顯達的進攻,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這位偉大的改革家也在回師途中病死。半途中的改革戛然而止,又一個亂世開始了。

孝文帝死後,其子元恪繼位,是為宣武帝。

宣武帝繼位時,年僅十歲,外戚高肇專權,為鞏固宣武帝的帝位,他大肆屠殺宗室諸王。孝文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