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鄉。基於這種認識,洪武三年的那場大旱引起朱元璋內心的恐懼。
祀天之禮,實乃中國遠古開始的風俗,並非朱元璋的創見,但朱元璋的虔誠卻是前朝皇帝不可比擬的。他的這一舉動,不但為朝中大臣作出楷模,同時也贏得了天下百姓的尊重。朱元璋如此垂範,倒還真不是“作秀”,而是他從內心深處就認為自己是農民的救世主。在那次與劉伯溫談話之後,他還與中書省的臣子說:
天下一家,民猶一體,有不得其所者,當思所以安養之。昔吾在民間,目擊其苦,鰥寡孤獨飢寒困頓之徒,常自厭生,恨不即死。吾亂離遇此,心常惻然。故躬提師旅,誓清四海,以同吾一家之安。今代天理物已十餘年,若天下之民有流離失所者,非惟昧朕之初志,於代天之工,亦不能盡也。其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依者,給以屋舍。
完全可以想象,天下百姓聽到這樣的聖旨,是如何地歡呼雀躍。自古以來,農民始終是社會各階層中的“弱勢群體”,而農民中的鰥寡無助者,則是弱勢中的弱勢。朱元璋行“實惠”,首先就讓這樣一些人得到好處,應該說是抓住了牛鼻子。但是,朝廷大量的府州縣官員,對待農民“不體上意”,常常表現出官場的傲慢,具體的體現是敷衍塞責與心不在焉。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洪武九年,山東日照知縣馬亮三年考滿,州官為他寫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朱元璋見了,批道:“農桑衣食之本,學校風化之源,皆守令先務。不知務此,而曰長於督運,是棄本而務末,豈其職哉?”從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