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3 / 4)

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棗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剛鑽。

鶴叫沼澤九曲彎,聲音嘹亮傳上天。魚兒遊至淺水灘,有的潛藏在深淵。我愛那個好林園,園中生長有香檀,還有楮樹在下邊。別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顯璀璨。

喜歡這詩有陶淵明田園詩的意境,澹泊寧遠,如果這理想中的小園建起來,絕對可以看作現實版私人桃花源。然而更叫我喜歡的是這詩的清朗大氣,無論是開篇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還是結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正直大氣地使人起敬。

他山,是指異國。雖然在現代人看起來這國的概念極小,只是區區百里之地。但在彼時也是政治上一個明確的分野。可是,在《詩經》裡,那麼遙遠的年代,就已經有賢人目光遠大地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觀念,意思是,任用人才,求取賢能,不要在意外界的因素:他是什麼人,他是哪裡人。即使是別的山上的美玉,只要合用,我們也該把它雕琢出來。

這樣的無私大氣,在中國的文人詩章裡是少見的,在中國人中也不多見。蓋因國人習慣的是“私家重地,請勿踐踏”,即使是“同桌吃飯,也要各自修行”,要聯合起來結成派系也必得要有實際利益。合作真的是合作,比外國人更強經濟意識,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話,說出來也是利用的成分多,沒了最初的坦蕩真誠。

武俠小說裡常有禁地,擅入禁地的人如果沒有死,通常都不會空手而歸,蓋因人會藏私,越是藏在禁地見不得光的越珍貴。

春秋戰國時,國家的概念雖然有了,卻因為戰亂和局勢的晦暗多變不得不模糊。士人的忠貞也被打碎。他們像失去家園的鳥一樣四處遷徙,並不太在意後世讀書人所謂的歸屬感和氣節問題,而是哪裡適合生存,那裡有名主和機會就投哪裡,像樂毅是趙人,卻為燕昭王所用復興燕國;張儀是魏國人,卻跑到秦國為相;孔丘孟軻雖然口口聲聲維護王道正統,行動上卻一點不落時代潮流,整天駕著牛車四處遊說兜售自己的學識。他們絕不死心眼,玩什麼忠貞節烈,相反卻很識時務,這家不行轉別家,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正是他們行為的寫照。可憐後來的經生被故紙堆的灰塵聖人的光輝迷了眼,忽視了最明顯的真相。

中國沒有在野黨,自古卻多在野的賢士。歷史一再證明了在位者,如果沒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氣度,損失最大的仍是自己。

有句很俗的話,沒有什麼是買不到的。我很認同。人心,人的情感都是可以買到的,只不過這買不是用金錢,而是用誠意。你想得到什麼,就得以什麼去換取。想獲得仁人智士的誓死效忠,就要用同等甚至更多的信任理解去換取。

再淡泊的隱士,再無求的人,也希望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認同,如鶴能自在的鳴於九皋,而聲能夠聞於野,聞於天。

——高山亦要有流水來應和。

43…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1:33:21 PM《思無邪——追繹前生的記憶》我要的是孤潔,不是孤絕

一夜徵人盡望鄉

一夜徵人盡望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樹渙渙,桃花燦燦,連槐樹那樣鄉氣的花,都有田間灶頭的新意。野菜也是,綠汪汪的一片,像瀉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踐踏。鄉下人當此季總是去田埂地頭採來,新新鮮鮮地做了端上來。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經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認野菜挖野菜。偶爾到鄉間,看到有人採擷,也不管喜不喜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