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反覆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慶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動,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曆在緬,於中豈無繫念?萬一邊關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所為“二難”,吳三桂詳盡說明:
“今滇中兵馬雲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於懸磬,市中米價巨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納,歲歲輸,將民力盡用(於)官糧,耕作半荒於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也”。
所以,吳三桂得出結論:
〃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域性,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惶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舒,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謂臣言可採,敕行臣等尊奉行事。〃
清廷下定決心後,撥銀數百萬兩,指派內大臣愛星阿率一隻八旗勁旅,親赴雲南,配合吳三桂進軍,以圖全力剿滅西南一帶的南明殘餘勢力。
緬甸新土王正氣憤從永曆帝那裡得不到賀禮,同時接到吳三桂等人發來的恐赫信(先前洪承疇已經給土王的哥哥發過類似書札,表達過“留匿一人累及全土”的恫嚇)。
誰勢力大就投靠誰。沒過多久,緬甸土王與其大臣便決定對永曆帝一行下手。
土王先派人通知永曆帝:“賊眾已退,緬土獲安,請天朝大臣過河,飲咒水明誓。”
沐天波認為緬人不可信,主張不要前去。
馬吉翔、李國泰死催,認為緬甸人敬鬼重誓,吃了咒水之後,大家都可保長久平安。
1661年七月十九日,永曆帝屬下大臣盡數而出,渡河前往者梗,參加盟誓儀式。
永曆“行宮”內,只有總兵鄧凱和十幾個老弱殘兵“保衛”病病懨懨的皇上。鄧凱命大,主要是他的腿被馬吉翔打成殘廢,行動不便,故而得留。
眾大臣剛到盟誓地點,就被三千緬兵團團圍住。三十個人負責綁紮一人,並不多說,當時就把大臣們按地砍頭。
馬吉翔、王維恭、李國泰等二十三位大臣以及隨從數十個皆被殺害。
弓弦一鉸送君王(7)
本來緬王不想殺沐天波,派人把他駕出(主要想把這位沐爺和永曆帝一起送給清朝報功)。這位沐爺奪刀而起,擊殺緬兵數人,最後為亂兵所殺。
隨從的錦衣衛官員有幾個人“漏網”,竄逃回岸邊“行宮”中告變。
永曆帝聞報驚悸,想自縊解脫,被總兵鄧凱阻止:“皇上若去,太后誰管!”由此,永曆帝才取消自殺念頭。
緬兵殺完大臣隨員後,衝著岸邊永曆帝行營跑來,蜂擁而入,翻箱搗櫃,把南明朝臣所剩物品洗劫一空。
先前僥倖逃出藏入永曆帝床下的幾個明朝隨員,也被搜出,當場殺死在永曆帝面前。
慌亂驚懼下,永曆帝兩個嬪妃及諸臣妻女皆自縊於樹間,情狀極慘,“累累如瓜果然”(鄧凱《也是錄》)。
緬兵把永曆帝、太后、皇后、皇太子等二十五人驅趕至一個小屋子當中囚禁,派兵嚴加看護。
當時的南明暫住地一片慘狀,遍地橫屍,樹掛懸屍,一幅人間地獄圖。
不久,緬兵把永曆帝等人驅至沐天波原住所關押。南明大臣皆死,惟餘一般的家屬、僕役、宦者三百四十餘人,皆擁擠在一個竹樓內,哭聲震天。
隔了兩天,永曆帝才被允許返回原來的“行宮”。
地上血跡猶在,屋中財物全無。
二十五日這天,緬甸土王派人送來一些銀物,假意問候,並解釋殺人原因:“我乃小邦王子,實無傷犯諸臣之意。只因天朝各營兵屢入緬境殺害民眾,眾怨難犯,相互約結,殺害大臣們以為報復,希望皇帝對我小邦不要懷恨!”
驚悸復得病,永曆帝連說話的力氣也沒有,只能向緬甸土王的使者微頷示意。
不久,營內又發傳梁病,倖存人員死傷大半。剩下的人出走,緬人不加阻止,往往到半路攔截,搶劫財物後,均殺之不留。
永曆帝大臣被殺後,白文選得知訊息,曾一度又深入緬甸率兵來救。由於緬軍有備,白文選失敗而歸。
退兵途中,部將張國用等人挾持白文選,退往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