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軍的兵力調動,糧草運輸中可以查知一二。
李淵對此十分震驚,很快便召叢集臣,在長安城的皇宮召開了會議,商量對策。
“啟稟陛下,從目前我軍掌握的情報看,周軍正在向南方大規模集結兵力,西起汝南,東到大海,包括沿淮河北岸一線,皆出現了大量向前方運送糧草輜重的車隊。同時,從洛陽、北平、濟南等重要城市,源源不斷地開出大批軍隊,向江淮軍的邊界集中。初步統計,敵軍集結的兵力至少在四十萬以上,進攻的矛頭應該是杜伏威!”裴寂一臉鄭重地稟報道。他現在負責收集情報,在李唐中的地位類似於紅袖。
“父皇,我們萬萬不能讓宇明滅了杜伏威,否則天下便只有我大唐和其對抗。屆時我軍的處境便危矣!”李世民聽聞之後,便連忙說道。
“二弟,你這話未免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了吧!”一旁的李建成卻是有些不屑道:“宇明的確厲害,但我軍也未必不能勝他。那杜伏威一直不肯歸順我大唐,只肯結盟。江淮軍將來遲早也會成為我大唐一統天下的障礙……”
他這時對李淵拱手說道:“父皇,依兒臣之見,我們應該坐山觀虎鬥,看宇明和杜伏威拼個你死我活,待雙方都精疲力盡時,我大唐再以雷霆萬鈞之勢出奇兵攻之,則必能收穫最大的利益。”
李淵還未答話,李世民便立刻反對道:“大哥此言差矣。周軍的戰鬥力強,如果我軍坐視不理,杜伏威只怕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會覆滅。我們恐怕根本等不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只會遇上一支兵力沒有多少損失,地盤卻是擴張了許多,士氣大振的周軍。那時我軍想要戰勝敵人,付出的代價將會更大。”
“嘿嘿,二弟你該不是在洛陽之戰時,因為慘敗被宇明嚇破了膽吧?我覺得周軍越沒有你說的那樣強大。如果因為無能和膽怯,導致將敵人的實力估計過高,那對於我大唐來說,同樣是一種災難!”李建成冷笑了一聲道。他對於洛陽大會時,李淵沒有讓他去,一直耿耿於懷。在他看來,如果當時是由他指揮戰鬥,或許唐軍早就拿住宇明,甚至將洛陽城也佔據了。哪裡會處於現在這樣的被動局面。
“好了!好了!你們兩個就不要再吵了!”李淵這時終於忍不住說道。雖然他以前樂見兩個兒爭鬥,認為這是激勵他們上進,為李唐立功的鼓勵手段。但如果長和次因此變得勢同水火,不管什麼場合都把對方當成自己的敵人,那也非他所願。
“劉大人,你對此有何看法呢?”李淵這時轉過身去,向劉靜問道。如今裴寂和劉靜已經擔任了大唐的左右丞相,成為他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他最信任的親信。
劉靜對於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爭鬥,從暗爭到了明鬥亦是心知肚明。他作為李淵的心腹,也知道李淵目前對於這兩個兒是持中立態的,並沒有偏向於哪一方。換句話說,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有同等的機會成為未來的大唐皇帝。
這種情況下,他如果支援李建成的主張,便勢必會得罪李世民;而支援李世民的主張,又勢必會得罪李建成。
如果他押對注了還好說,可如果他押錯了,那將來就慘了。最好的結局也是告老還鄉,從此不再擔任大唐的官職。而如果未來的大唐之主心胸狹窄一些,那他還能不能留個善終,都是個未知數了。
所以,政治嗅覺敏銳的劉靜自然想左右逢源,兩位皇都不得罪。這也是他一直對此問題沒有發表意見的原因。
可是,如今李淵指名道姓地問他的意見,卻讓他不能不表態說話了。
從內心深處來說,劉靜也對杜伏威很不看好。他知道一點內情,瞭解到江淮軍內部有不穩的跡象。加之江淮軍的兵力和戰鬥力均遠不及周軍,如果唐軍不出兵救援的話,杜伏威少則五個月,多則年內必然崩潰。
屆時,天下將出現唐軍和周軍東西對決的局面。雖然雙方的地盤都差不多大,但在人口和資源、糧食等綜合實力的比較上,周軍還稍占上風。
而且,周朝沒有象李唐那樣,有和秦王之間的立儲之爭。內部要團結不少,在將帥的能力上,甚至還要超過唐軍。真的讓李唐和大周對決,唐軍輸的可能性甚至更大一些。
當然,這些真心話他是不敢說出來的。如今只能想一個委婉的說法,兩個皇都不得罪。
“啟稟陛下,微臣以為,和秦王說的都有道理!”劉靜眼珠一轉,決定要儘量圓滑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以免萬一一不小心,說漏了嘴,表達方式不妥,會讓這兩位皇怨恨自己。
“殿下從戰略上藐視敵人,頗具豪氣,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