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要印上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面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佳節,本該是和家人親朋一同登高望遠的喜慶日子,就連太子府中的那些宮女、宦人、僕役們都一大早就開始忙活,紛紛融入了這喜慶的節日裡。可是冷晴在太子府中居住的這一方“榕葭苑”卻顯得分外冷清,完全沒有過節的氣氛。
其實自打之前冷晴受傷醒來後,冷晴的日子就開始過的有些混亂了,基本上處在一個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混沌狀態。不過就算日子過得再混亂,冷晴也不怎麼在意,因為經了兩次生死後,冷晴真的已經看開了太多以前看不開的事情。
只是冷晴不在意時間的流逝,其他人卻是在意的。比如太子府上的那些宮女、宦人、僕役們。
今天一大早,天還沒亮,縮在被窩裡的冷晴就被一陣灑掃的聲音吵醒了。然後就有人來敲冷晴的房門,說是太子府中採了菊花和茱萸,太子妃命送到太子府的每個院子裡。
等冷晴拖著康復中的身體磨磨蹭蹭地起了床,整理好了床鋪,才一開門,就看見一名小宮女抱著一大捧菊花和茱萸站在她的房門口。
也是得虧那名小宮女一大早送了一大捧菊花和茱萸到榕葭苑,否則冷晴怕是真想不起來今天已經是重陽佳節了。
此刻,冷晴坐在榕葭苑院中的那一方被植株花草環繞著的石桌旁,以手撐著下頷,仰頭看著頭頂上的藍天白雲,冷晴也不知道是該嘆息呢,還是該強顏歡笑。
太子府中那些宮女、宦人、僕役們至少還有相熟的朋友在身邊可以陪伴過節,可她身在異鄉為異客,孤家寡人一個,她能找誰與她一起過這重陽佳節?
此前有炎子明和王泉等人在身邊時,冷晴還不覺得一個人身處這異世有多麼孤單,如今離開了炎子明和王泉他們,到了這大梁國的太子府,冷晴竟開始覺得孤單起來了。
梁笙德是個溫和有禮的謙謙公子,雖感恩冷晴當初救了成亦影,但對冷晴一直保持著溫和有禮,進退得宜的態度,絕不逾矩半分。
成亦影到是和冷晴比較熟悉,可成亦影如今身懷六甲,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亦影的身子越來越笨重,極容易疲乏,基本上和冷晴聊上個把時辰就累了。
而且成亦影的身體似乎不太好,這幾天冷晴每天去找成亦影閒談,幾乎次次都能碰上那位頭髮鬍子花白的老者為成亦影診脈。
後來有一次閒聊時,冷晴順嘴問了成亦影,成亦影說是她以前虧過身子,體虛氣虛,胎氣極容易不穩。梁笙德放心不下,便請了宮中御醫到太子府常駐,每天都要為成亦影請一次脈,確定成亦影的胎象是否穩妥。
冷晴沒去問成亦影以前是怎麼虧的身子,但自那次以後,冷晴很自覺地減少了去叨擾成亦影的次數。畢竟成亦影都那麼說了,冷晴實在不好意思再舔著臉上門去打擾成亦影。這要是萬一因為她打擾的次數太多,影響了成亦影的胎象,那可就罪過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