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那些角兒 作者:剷除不公

豪邁……

從戲裡戲外的這些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精神。掙扎和吶喊應當是河北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這一特點在我們的家鄉戲河北梆子裡彰顯無遺。〃

〃掙扎和吶喊〃是河北梆子的顯著氣質,似乎也是戲曲現實的寫照。不是嗎? 據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一項調查統計,中國共有367個戲曲劇種。但如今地方戲曲劇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在生存邊緣掙扎的劇種不在少數。30多年中已消亡了100餘種。

如果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也許並不需要為此擔憂。問題是,戲曲生態本身確實有病且積重難返,從而加速了它的毀滅。

有專家認為:100多個劇種湮滅於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丟了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曲〃,所以也就沒了〃戲〃。

實話實說,中國戲曲創作〃重戲輕曲〃的現象的確嚴重。全國現有的200來個劇種裡,專業作曲寥寥無幾,以京劇作曲為例,全國恐怕不超過10人。在2008年中國京劇節上,就出現了一人包攬了近一半參賽劇目作曲的尷尬。

如果我們的〃梨園〃,繼續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狹隘很封閉地畫地為牢閉門造車;排戲演戲只想著〃錢〃、衝著〃獎〃,無形中貪慾自私瀰漫身心還全然不知;自視高雅精緻外加博大精深,無視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遷和現代審美需求……就是某些所謂的大劇種,即便不〃亡〃,充其量只能是苟延殘喘迴光返照。以京劇劇目數量為例,舊戲班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說,雖沒有一個精確的劇目數量,但後來據統計,京劇劇目約五千出,多為傳統戲。擁有四五千出傳統戲的京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充其量也就剩下二百出了,那麼能主演二三十齣戲的中青年演員又有多少呢?沒有了數量的累積,厚積薄發又從何談起?沒有了量的積累,質又如何昇華?人與戲的品質又何以呈現呢?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向,再過幾十年,您再說自己是〃博物館藝術〃恐怕都晚了,因為能進博物館的首先要有品質;到那時,您既當不成釘在標本盒裡的幹蝴蝶,或許也沒了氣力充當在空中飛來飛去的'花大姐'了。

傳統的東西也要在現代化中討生活。傳統的藝術可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裡求生存,但更要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中求發展。國家每年花大量的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誠然是挽救的必要措施,但是靠國家能養到多久呢?要想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愛,要想讓更多的人買賬,傳統藝術迫切需要積極探索自己的活法。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靠自己的真本事向市場要飯吃,不丟人,而是光榮。如果

?連主動〃走市場〃的意識和勇氣都沒有,而只願慣性地依賴並熱衷於政府〃包養〃,這是〃藝術家〃的悲哀也是一種恥辱。

多年來,透過河北梆子人和戲,觀照其它劇種,我找到了一條捷徑,我用大學裡學的〃比較文學〃的方法去衡量去對比各個劇種的人和戲,河北梆子成了我堅實的依靠和座標。

感謝河北梆子〃引路〃!

感謝父母〃啟蒙〃!

感謝家鄉〃水土〃!

看懂了家鄉戲,似乎也找到了通往其它劇種甚至其它藝術的門徑,加上職業的緣故,至今,至少看了150多個劇種的戲了。

這是繼《冷門裡,有戲》後的又一本書,兩本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由〃看我〃到〃我看〃。本書是我〃不惑之年〃看戲的感受點滴,很多戲都是因人而生動,所以我看戲更多的是看人,我認為:在當今,〃角兒〃依然最重要!

此書涉及了崑曲、川劇、粵劇、晉劇、淮劇、錫劇、婺劇、茂腔、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等十幾個劇種,聚焦了37位演員,除此以外,還有與戲有緣的作家、導演、劇作家、曲作家、指揮家等等。年齡最長的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雜家黃宗江先生,2009年他88週歲;年齡最小的是一位創造了京劇〃程派傳奇〃的中國戲曲學院青年教授張火丁。

多年來,在與受訪者零距離的交流碰撞中,啟引受訪者開啟心扉傾吐暢談,以此彰顯受訪者的真性情與真感覺,力求做到坦誠、平易、獨家、新鮮。傾聽這些我敬佩或至少是我感興趣的人物,並從他們那裡獲取營養,這是我的幸福,我把這份幸福與您分享,但願還將惠及更多的人。

感謝每一個接受我採訪的人!

〃冷門裡〃的人和戲,我會繼續〃書〃寫下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