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訝�嬲箍�?梢鑰隙ǖ廝擔�魏穩酥蒙砥浼洌�薊嵫廴榷�椋�刑靜灰眩 �
每當我手捧《中國三峽建設》1997年第12期封面,我總情不自禁地嗲笑:這是本刊的專利啊!氣勢恢宏的截流場面,別具一格的視角,哪家報刊堪與媲美?!
哈,我是截流“偷渡客”!偷渡者以辛勤的勞作贏得同行們羨慕的眼光,值啊!倘若截流前夕我能領到A證或者B證,我和我的同伴能榮幸地獲得一輩子彌足珍貴的禮物麼?
我驕傲,我是三峽圓夢人�
�
彷彿是在昨天,寧靜的中堡島驟然炸響開工禮炮;
似乎就在眼前,不眠的三鬥坪霍地展現截流奇觀。
哦,命運多舛的三峽工程,託夢於孫逸仙的《建國方略》、萌芽在惲震的早期規劃、寄寓
在薩凡奇的奇思狂想中……而真正把她描繪成宏偉藍圖的則是新中國的巨人毛澤東。沒有毛
澤東凝聚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游泳絕唱,便沒有“高峽平湖”夙願顯現的今天!
登上高高的罈子嶺,無論是黃頭髮黑頭髮,不管是藍眼睛黑眼睛……都會對宏大的場面、驚人的業績由衷讚歎。作為三峽建設一分子,置身其間,左顧右盼,眼前的一切是多麼熟悉又多麼陌生啊――
一期圍堰的艱苦鏖戰,贏來導流明渠百舸爭流的人造奇觀。大江截流的偉大壯舉,印證著改造山河戰勝自然的堅定信念。彩虹懸峽江,兩根吊纜綴希冀;隧洞通古今,雙線勾連海內外。被譽為“雄性風景”的永久船閘甬道,在荒丘野嶺鬼斧神工船巍然壁立,雙線五級連續梯級結構的容貌,令人對施工者肅然起敬。凝望高聳的塔帶機、拌和樓和宛若銀蛇縱橫盤桓的皮帶傳輸系統,心海驟起波瀾:在同一條河流的下游38公里處,葛洲壩工程當年可是十萬軍民人挑肩扛大會戰啊!觸景生情,“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聲音猶在耳畔迴響……
從左岸“185平臺”放眼望去,二期圍堰猶如慈祥的保姆,正以鋼鐵般的意志精心呵護著襁褓中的主體工程。“戰高溫,奪高產,全年澆築400萬”的奮鬥目標,化作堰內有條不紊的實際行動。以招投標方式進駐三峽的建設者,以“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英雄氣概,戰晴天,鬥雨天,用青春熱血重新整理澆築記錄,將辛勤汗水攪拌“直線工期”……我敢說:是三峽人站在“185平臺”定會眼熱動情;是三峽建設者,更會對“185平臺”下世界第一的高強混凝土澆築大會戰情有獨鍾。
看吧看吧,淚眼朦朧裡,堰內主體工程從基岩逐步攀升著躍出“強約束區”,大壩的輪廓已清晰可辨。毫無疑問,舉世矚目的跨世紀工程,已在全國人民的祝福聲中,一天天長大!一天天長大!
夢想70年,論戰40春。三峽工程從歷史向我們走來,我們已將欣喜化作圓夢的行動。從葛洲壩的管理者成為三峽工程建設者,我很幸運也很驕傲。光陰荏苒,人生幾何?我輩投身水電工程專案,葛洲壩曾是中國之最,三峽是未來的世界之最,能不感到幸運和驕傲麼?想來也真是有趣:夢想當作家的潘家錚先生,成了世界知名的水電專家,報效國家用的是計算尺;小輩我投身電業學的是“自動化”,獻身三峽卻是用筆。潘先生主持完三峽工程論證後仍表示“願將殘生獻三峽”,我雖凡夫俗子,這輩子與三峽的緣份豈可了斷!
祖國在我心中,是一首寫不完的詩唱不完的歌;
三峽在我心中,是塊永久磁鐵……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雄性峽谷�
�
去過三峽工地、登過罈子嶺麼?沒去我勸你趕早。
見過大峽谷麼,人造的大峽谷?沒見我為你遺憾。
我說的大峽谷在左岸,是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在整座花崗岩山體裡摳出來的深槽,其牆體長6442米,最大開挖寬度300米,最大開挖深度176米,開挖總量約4000萬方:這條人造大峽谷形成舉世無雙高邊坡,在世人的眼簾懸著四個字:艱苦卓絕。這條大峽谷漾溢著雄性色彩,凝聚著鐵血男兒的智慧和汗水,它的名字叫“雙線五級連續船閘”。
什麼是雙線?通俗地講,就是同在一條通道內,有來船亦有去舟,進閘出閘兩不誤,互不相干。
為什麼弄成五級且要連續呢?這也不難理解:三峽大壩是高壩,葛洲壩是低壩,三峽大壩的壩頂高程185米,葛洲壩壩頂只有66米,葛洲壩船閘一級就行了,水頭落差只有20幾米,三峽卻有100多米。什麼樣的閘門可以承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