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贊成。既然這大清皇帝已經退位,這有無典禮,與國人有何相干?直接刪去不提。
最後一款,“禁衛軍名額俸餉,仍如其舊”,議員們原想大清皇帝既然已經退位,禁衛軍就當裁去,但這班軍人平時靠著軍餉過活,一旦突然裁撤,恐怕會群起鬧事,或者改行做了盜賊,倒也麻煩。經過斟酌後,這款被改成:“原有之禁衛軍,歸*陸軍部編制,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算是將此事打發。
既然清帝退位的條款已經議妥,後面的“皇族待遇”、“滿、蒙、漢、回、藏各族待遇”自不用提,不過“世爵傳襲、各族平等、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私產一律得到保護”等等。你想那清帝都已退位,王公親貴保留個空頭的爵位又有何用處?不過給那些人留些許顏面罷了。
待到全文擬定,南方參議會便將修改過的“清帝退位”條件發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接到電文,也不反駁,只管將文書送到隆裕太后那審閱。隆裕太后見後,不免又暗自傷心了一回,隨後召集近支王公前來商議。不想叫了半天,也就來醇親王載灃幾個人,其他仍舊不見人影,就連老資格的慶親王奕劻也都消失不見(想必是存錢去了)。而來的人其實也無可商議,不過說些“皇室經費,每年四百萬元,斷不能少”、“皇帝尊號相承不替,須要加入”之類的廢話。
可悲的是,親貴們提出的“相承不替”四字也難以加入,南方回電對此堅決反對。隆裕太后又怕因此而決裂,只得取消這個提議,讓袁世凱趕緊回電議妥。袁世凱細瞧了電文數遍,覺得“遜位”二字頗有傷清室體面,於是命人將電報上的“遜”字給改成了“辭”字。
終究是老袁的面子大,南方對此卻無意見,好歹為清室爭得一個字,算是挽回了一點面子。
《民國往事》:連載二十四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十三、清帝退位悽悽惶惶(上)
十三、清帝退位悽悽惶惶
時至如今,除了那不懂事的宣統小皇帝還在宮裡無憂無慮的玩耍外,其餘皇族親貴早已是樹倒猢猻散,溜之大吉。
群情惶惶之下,就連隆裕太后身邊的總管太監小德張也被袁世凱給買通了,他不時的在隆裕太后的耳邊敲邊鼓:“主子,你也別太著急上火,照奴才看,不管這君主也罷,共和也罷,老主子全是一樣。講君主,老主子也不過就用用寶;鬧共和了,太后還是太后。不過,可得先答應了南邊的條件。要不然啊,革命黨打到了北京,那可就全完了!”
聽了這話之後,隆裕太后更是覺得退位保命要緊,何況人家還留了條出路呢!
公元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養心殿裡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這一次,袁世凱照舊稱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為自己的代表,讓他領著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度支大臣紹英、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前去朝見。
這些大臣,也可以說是清王朝的最後一班大臣,這一天仍舊像以往一樣,頭戴翎頂,衣冠楚楚,冠帶一新,他們一大早就來到乾清宮東南角上的廊子裡候旨。當時的空氣頗為沉悶,氣溫又是如此之低,各人捧著熱氣騰騰的蓋碗茶,一個個都不說話,低著頭各想各的心思。
透過氤氳的茶氣,還是可以看出各人在表情上的不同:胡惟德、趙秉鈞、梁士詒三個人平靜中略帶喜色,似乎急不可待;紹英、熙彥、達壽三人面有憤色,卻又無可奈何;王士珍、譚學衡兩人一副悵然若失的模樣,彷彿在為得而復失的高階職位而惋惜;而司法大臣沈家本表情冷漠,似乎這這一切都不關他的事,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
這時,一個小太監的通報聲打破了尷尬的沉默:“太后已到,請各位大臣上殿!”
大臣們聽後紛紛起身,他們習慣性的整了整冠帽朝服,隨後由胡惟德領著,一起向養心殿走去。等到了大殿後,大臣們發現寶座上空無一人,唯有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早早的在殿中等候。那些帶刀的侍衛倒像往常一樣站在那裡,依舊是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
片刻之後,殿外傳來太監的通報聲:“太后駕到!”
各大臣齊齊轉身,只見隆裕太后在兩個太監的引領下,牽著六歲的小皇帝溥儀進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寶座。因為這一次是最後一次朝見,也就不按以前的規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簾,大臣們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領著向隆裕太后和宣統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