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1 / 4)

狽繳�睿�晃縊�遣恍械摹!薄 《糯庠對凇兌瀆騁鍘芬晃鬧行吹潰骸拔�1938年9月2日由陝北公學考入魯藝二期音樂系。對於我這個到革命聖地延安不久的幼稚的中學生,一切都新鮮。我們的生活很簡樸,每人一塊小木板可以做桌子,又可以當凳子。上大課或開全院大會,我們就坐在小木板上聽課,有時還拿著磚頭墊高坐,或乾脆坐在地上,全神貫注地聽課。吃飯就用茶缸;在會餐時,洗臉盆還是用來盛肉菜的大餐具。每月一塊多錢的津貼費,買些日用品。有時大家湊錢到各機關合作社的飯館去會餐解饞。我們的生活無憂無慮,而且走到哪裡都可以聽到我們歡樂的歌聲。早晨上操,我們練習爬山,誰先登上山頭,就為下邊的同志加油。誰生病,廚房就做病號飯,做碗麵條,煮個荷包蛋。彼此之間像兄弟姐妹一樣,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革命大家庭中。” 1939年初,黨中央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魯藝全校教職員工上山開荒。身體不好的同志留下幹輕活……後來,勞動生產的門類擴大了,就不讓女同志做重體力,組織女同志織毛衣、紡線,最快的一天可織一條毛褲,紡四兩一等線。 延安平地少,蔬菜種的不多,做不到一天一人一斤菜,就採野菜補充。 延安的冬季是很冷的,白天學習室裡有盆炭火倒還可以;但由於一天只發一斤多木炭,晚上必須熄火,一到夜裡,盆、罐的水都結成冰塊。我們雖然睡的是炕,但不能燒火,涼炕越睡越冷,所以一入冬就必須打草墊子才行。大家在附近山坡上打草,忙了半天,割回很少的蒿草。蒿草不如茅草暖和,很多同學拿了刀和繩子去,看到了好大一片茅草地,草又高又密,……每個炕上鋪一層厚厚軟軟的草,晚上大家睡了一個香甜的覺。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共根據地的供給制(3)

1940年深秋,學校組織人員上山燒炭,延安冬天取暖主要靠木炭,需要抽身強力壯的男同學去完成這個任務。上山燒木炭很艱苦,要在山上居住,飲食、交通都很不方便,再加上缺少結實耐磨的衣服和鞋,有的連襪子都沒有(引自丁炬《對徐徐同志的回憶與思念》一文)。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8)的供給制 接近抗戰勝利時,各根據地都擬訂了比較完善的供給制度,規定: (1) 衣著方面,供給單、棉、襯衣和鞋襪,以至毛衣、大衣; (2) 伙食方面,供給糧、菜、油、鹽、肉、炭。這就基本上達到了“溫、飽”的生存保障。 (3) 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供給牙刷、精鹽、肥皂、草帽,學習用的筆、墨、紙張、書報。 (4) 病號除免費治療或入休養所外,還發給營養補助。年老體弱的發給保健費。 女同志生育,除發給生育費外,還提高其伙食標準。對於女幹部所生嬰兒則發給衣被所需的布及棉花,還規定發給奶費;需要請人照顧的,發給保姆費或免費住託兒所、幼兒園;幼兒達到入學年齡,可以免費入學,生活費用全由公家負責。革命軍人及工作人員的家屬,凡在解放區內居住而又不能生產自給的,當地負責組織群眾代耕;隨同幹部同居的,則幫助安排適當的工作或組織生產,生活困難時,給予適當的補助。 在供給標準上,也因工作上和實際生活上的需要,由沒有差別而逐漸有所差別,如一些負責同志吃中、小灶伙食,電臺人員發夜餐費,對老弱婦孺傷病員的伙食、津貼從優,發給技術人員較高的津貼等。 晉綏邊區的供給標準 1944年9月19日晉綏邊區行政公署頒發的供給標準為: (1) 口糧(每人每天):軍隊系統小米1斤8兩(750克);政、民系統的幹部小米1斤6兩(克);交通員、戰士等小米1斤8兩。 (2) 伙食(菜金,每人每月):大灶肉2斤,油15兩(克),鹽1斤,菜45斤,炭45斤(燒木炭者加倍);小灶肉4斤,油1斤8兩,鹽2斤,菜45斤,炭75斤(燒木炭者加倍)。 (3) 政、民系統津貼(每人每月):行署正副主任小米3鬥(每鬥26斤,共39公斤),臨時參政會正副議長、駐會委員、行政委員小米2鬥。專署專員、行署處長及其以下工作人員發本幣,專員、行署處長津貼25元,縣長、專署行署科長等20元,區長、縣政府科長等15元,戰士、班長等5元。 (4) 婦女衛生費:女幹部生育時,除統籌部分發給標準布1匹、棉花2斤外,由各所在機關自給雞3只、紅糖斤(750克)、雞蛋60個、麻紙300張(雙生子除布、棉花外,其餘加倍發給),並在產前一個月、產後一個月,享有小灶標準待遇。 新四軍的供給標準 1945年1月,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規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